序言
周宪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在国内外读书界均很流行,它几近成为这个时代知识载体的一种象征。系列中的每本书均短小精悍,聚焦某个主题,内容生动有趣,读来令人兴致盎然。译林出版社很有眼光地引进这套丛书,择其适合中国读者阅读的品种加以译介,现已很有规模,令广大读者喜爱。作为一个对美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期待着这套书中的《美学》问世,现在终于读到这一卷,且有机会作序,令人高兴!
以我的了解,这套书的作者多为某个知识领域的“大咖”,由他们执笔撰写,权威性和影响力自不待言。但本书作者何方神圣此前我完全不知道,上网搜索后方知本斯·纳内为匈牙利人,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为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哲学教授,按他自己写的自我介绍,他的专业方向是认知科学和精神哲学,尤其擅长感知研究,美学只是副业而已。不过,副业能做到如此这般,足见他作为欧洲新一代哲学家的潜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本颠覆性的美学导引著作,至少给人以面目一新的印象。也许正是因为纳内年轻而不受传统美学理念束缚,所以他在本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创意的美学新观点。这些观点不但反映出国际美学界的思潮动向,同时也体现了美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西方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
首先,纳内跳出了传统美学与生俱来的精英主义窠臼,坚持一种鲜明的美学民主立场,并将这一立场贯彻在诸多命题之中。比如,他反对艺术家或哲学家对美学的精英主义理解,强调美学就在我们周遭的日常生活之中,文身或朋克摇滚并不比所谓的高雅艺术低下,许多日常生活的体验其实与审美体验并无本质差异。这一下就打破了美学囿于高雅艺术的限制,转而以一种平等而开放的视角来审视美学。接着,他进一步明确了美学与艺术哲学的不同,因为美学所思考的范围远大于艺术范畴。尽管他所触及的许多研究案例与艺术相关,但他的用心显而易见,那就是美学是对我们现实生活的美学审视、思考和参与。这就与主流的艺术哲学研究大相径庭。往远处说,自鲍姆嘉通开创以来,美学一直以美的艺术为目标,如黑格尔《美学讲演录》中开篇所定义的,美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美,而是艺术的美,“这门学科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本书作者的主张明显在颠覆这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信念。虽然他仍恪守美学这个概念在希腊语中的原初含义,即对感觉经验的研究,但是由此出发,他却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经典美学分道扬镳。不仅如此,他对美学的理解还与主流的英美分析美学大相径庭,这一主流艺术哲学拘泥于区分艺术与非艺术,将大量精力放在了艺术的定义上,却忘了美学最应该聚焦和参与生活。所以,本书提出了一个有启发性的概念:审美体验即审美参与。
纳内对美学的理解是:美学说到底是一种分析拥有审美体验意味着什么的方法。换言之,美学是一种对审美体验的分析,这正是作者擅长的感知与意象哲学研究领域。他以一种调侃的口气说,一个裁缝对自己手工活儿的体验与立体主义大师莱热的体验别无二致,都可称作审美体验。所以,他主张以一种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美学思考方法来理解美学的社会生活参与性,而不是将美学丢在博物馆、音乐厅等封闭的艺术场合,任其自生自灭。
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个性化的写作风格。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风和丰富多彩的个人经历,并广泛参照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领域新的发现,来阐发一些古老的美学原理,或是提出一些新问题。这与许多严肃正经的美学研究所具有的学究气迥然不同,充满异趣,即使是一些难以说明的美学命题,也多半由作者在深入浅出中解决了。这种文风和写法也许正是作者为贯彻美学民主精神所做的一次尝试,不但要在思想观念上体现美学的民主精神,而且要在文风上坚持平易近人,这也是美学真正进入日常生活的有效路径,最终体现出“牛津通识读本”作为一种知识载体之初心。
基于这种美学民主,本书合情合理地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审美谦逊”。纳内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想以真正全球性的方式来思考美学。美学民主不但体现在他对精英主义美学观的拒斥中,还呈现在他对非西方美学的敬重中。他写道:“我们应该始终意识到我们所占据的文化视角,并谦逊地对待我们的审美评价:把它看作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文化视角做出的评价。我们很容易在美学上感到骄傲自大,或许正是因为它对我们个人来说太重要了。但这也更是我们应该在审美评价时格外谨慎的原因。如果本书有一点重要启示的话,那就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更多的审美谦逊。”这句话在当下读来尤其意味深长——西方中心论或美国中心论仍在流行,不但体现在国际关系上,在学术研究中亦是如此。一个身居欧洲传统之中的美学家怀想全球,以一种“审美谦逊”来看待非西方美学的价值和意义,这不正是文明互鉴精神在美学领域的真实写照吗?
这本书虽没有什么宏大叙事,却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深蕴了美学的思想力量。我在此不过是谈些先睹为快的读后感而已,这本书的价值还有待更多读者去解读、感悟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