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情投入:人生最重要的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前言 阅读指南

如果10年前有人告诉我,“你将来会出一部跟价值投资无关的作品”,我必然会笑出声来。我虽然已经写了两部关于投资的作品,但从未以“作家”自居,我认为自己只不过是通过写作来思考的投资人。“作家”应该是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那样的文坛巨匠,我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写作而已。

不过,这些年来,我在写关于投资的内容时融入了很多人生故事——我的童年、我的孩子、古典音乐等。如果说关于投资主题的写作是一场演出,我的人生故事就是必不可少的配角。育儿的经历、对死亡的思考、写作的过程,无一不在改变着我。这些人生故事从配角变为主角也只是时间问题。

成千上万的读者来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告诉我,他们虽然是为了了解价值投资而开始翻阅我的文章,却因其中的人生故事(还有我父亲的艺术生涯,后文中会提及)将这些文章一读再读。读者们鼓励我把这些和投资无关的文字编写成书,因为这些故事让他们的人生更加美好。在阅读我的人生故事时,读者们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仿佛促成了他们期待已久的旅程,让他们与爱的人共享更多的时光,又或者启发了他们放慢脚步、体会人生。

这本书关系到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投资——对人生的投资。

希望其中某些人生故事能够触动你,为你的生活增添一些明媚与温暖,又或者能够让你行动起来,填补生活的空白。

书中的故事常看常新,所以我按照主题进行编排,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大家会从故事中孩子们的年龄变化中发现这一点)。刚开始筹备此书的时候,我只是打算把这几年写的故事汇集到一起,但是编着编着,我的“写作人格”愈发显现,我重写了很多老文章,又加入了一些新故事。这本书虽然没有传统的故事框架,但也不是强行拼凑的小故事集锦。我在写作时就已经仔细规划了它的阅读顺序。

本书分为6部分:

第一部分是“生活的学习者”。这部分有自传的性质。它会带你去往我在苏联度过的童年,了解我姑姑成为“叛徒”的经历、我们家是怎样移民去美国的,以及我们初到美国的生活。

“全情投入”这一节提供了阅读本书的视角,其中涉及每个人在创意性活动中如何找到意义。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也成为本书的标题。

为人父母对我来说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旅程。相关的故事中充满了育儿的快乐和失误(因为孩子们来到世界上时并没有附说明书),还有成长。为人父母应该是成年之后对人改变最大的经历。

在第二部分“诞生在路上的思考”中,我分享了与家人在美国的圣菲和旧金山,以及在瑞士、法国和意大利旅游的经历,我讨论的话题从参观现代艺术博物馆如何让你的宜家之旅更加精彩,到杰斐逊式餐会,再到生鱼片的卡路里含量。如果这部分激发了你一丝了解世界的意愿,那我就成功了。

在“每天一点儿改变”这一部分,我不是在提供建议,而是在分享自己如何建立良好的习惯,包括饮食、睡眠、健身、冥想,通过试错巩固新的好习惯。我也会分享一位朋友在我婚前提出的理财建议,它成功消除了我的婚姻中关于财产问题的所有争吵。

在本书的初稿快完成时,我偶然发现了斯多葛哲学,被它深深吸引,于是搁置了写作工作,开始了为期5个月的学习和探索,最终写出了“斯多葛主义”。这部分在本书中自成一体,包含了“操作系统”和“价值观与目标”。“操作系统”阐述斯多葛主义为什么是可应用于生活的操作系统,“价值观与目标”讨论斯多葛哲学中的价值体系如何给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和意义。

“全情投入的创意”这部分的主题是创意。

创意也是贯穿本书的线索,我发现创意就是让生活更有意义的秘诀,也是我每天早上起床的动力。

我分享了写作的艺术以及过程,也分析了听重金属摇滚乐为什么会有助于提升写作水平。你将了解我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如何让自己在管理公司、研究投资的同时持续关爱家庭,而且还能保持写作上的产出,平均每年完成的创作字数都接近一本书的字数。

“歌剧、痛苦与投资”一节回顾了我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事业低谷,提供了应对痛苦的方法和工具(基于斯多葛主义)。

在创作“生命的旋律”这部分时,我深受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影响。我探索了柴可夫斯基身为作曲家的创作过程,经历过写作痛苦的我深有同感。当然,我知道在所有创意工作中,这种痛苦挣扎普遍存在。

这部分内容涉及柴可夫斯基、舒伯特、李斯特、勃拉姆斯、肖邦、柏辽兹以及布鲁克纳等音乐家,带我们走入古典音乐巨匠的人生。

古典音乐及其作曲家看似与本书关系不大,其实不然,他们的故事依然没有脱离创意的主线。今天,这些音乐作品依旧撼动人心。这些音乐家被称为天才,他们的才华与成就在后世看来如此耀眼,但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却并非如此。正如每个普通人一样,他们也经历过怀疑与不安,在创作过程中备受煎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因此,他们的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

“有意义的生活的艺术”探讨了艺术和技艺框架,将全情投入、斯多葛哲学、创意以及从古典音乐巨匠的故事中得到的启发串联起来。同时,我也打破了“第四堵墙”。

最后,如果有读者对我为什么人到中年就急于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到困惑,“未完待续”提供了答案。

我个人建议,把全书的每一部分当作邮箱中收到的邮件,读完一部分后,你可以稍作休息,然后再继续读。

我对待这本书的方式就像是斯多葛学派创始人芝诺对待自己的学生。在教学的时候,他从不把自己当作医生,而是把自己看作病人,就像在向同病相怜的患者描述自己的疗愈过程。[1]来,我们一起来探讨生活、创意、哲学、音乐以及其他有趣的话题吧。

注释

[1]D.Robertson,How to Think Like a Roman Emperor(St.Martin's Publishing Group),pp.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