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的污名化情况
我们需要了解,心理问题对我们造成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我们行为中的某些变化,如情绪不稳、恐惧或易怒,都会给人带来痛苦。有些心理问题,如注意力分散、具有攻击性、社交依赖症等,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导致我们工作效率低下,生活不如意。不幸的是,心理问题的另一种伤害形式,原本伤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却给人们带来了重大伤害。几乎所有文化都给心理问题冠上了污名——因此,我们会鄙视并害怕有心理问题的人;而当我们自己有了心理问题时,就会感到窘迫不安。这种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对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对心理问题冠以污名会给人们带来三大伤害。首先,如果我们因抑郁问题而感到窘迫不安,这种不安会给本来就存在的负面情绪加码,导致我们更加抑郁。其次,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心理问题冠上污名,会致使我们难以迈出寻求心理治疗的步伐,从而错失改善的机会。最后,他人对我们的心理问题冠上污名,就不会以人性的方式对待我们,他们会远离我们,对我们的就业和购房造成障碍,使我们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化。事实上,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与无知,甚至还会导致不必要的人身监禁,甚至与警察之间发生严重冲突。
能够认识到我们人类所经历的心理问题是普通问题,有助于减少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情况。心理问题并非少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才存在的问题,而是几乎我们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普通问题。我们不敢承认心理问题的普遍性,是因为害怕自己被冠上污名,因此常常选择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缄口不言。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希望这些发现能帮助我们擦亮眼睛。如果我们接受了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就不会再对其产生惧怕情绪,也不会对其进行诋毁。如果我们能够明白,绝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候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悲伤或物质成瘾症等,就不太可能再对心理问题进行污名化。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通常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层面,而且并无恶意。大多数人提到心理问题时,使用的通常都是医学模型中的术语,如精神疾病、精神障碍、精神病理学或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之所以使用这些术语,是出于存有心理问题的人的关爱,以示心理问题并非他们本人之错,而是心理疾病导致的。即便如此,这些术语毕竟还是自带污名。尽管这些术语的外延意义与本书所述的心理问题意义重合,但这些术语暗含贬义,强化了人们对心理问题的不好印象。他们说你的心理问题是疾病、障碍和病理学造成的。这难道不是加重了心理问题的污名化吗?
一个人很难鼓起勇气说:“过去的一个月里我一直都很不开心。我只想睡觉,吃饭没有胃口,不喜欢与朋友共处,感觉自己一文不值。我感到很痛苦,工作和家庭生活也因此受到影响。我决定寻求心理帮助。”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更难启齿的是:“我患上精神疾病抑郁症,曾经健康的心理现在出问题了,所以我需要寻求心理治疗。”但是如果能把心理问题看作是普通又普遍的问题,就有助于消除这种污名,有心理问题的人也不会再被看作精神异常。
心理问题释义的复杂化
虽然我认为对心理问题唯一合理的释义是:会给人带来痛苦或造成损害,但是让人们怯于寻求帮助的行为。然而,这个定义虽然务实,但是也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复杂化了。
第一,众所周知,有些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即使他们的家人、朋友、老师和雇主出于善意提醒他们,担心他们会因此而毁掉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不会承认。对于那些出现药物滥用行为、躁狂行为、反社会行为和其他心理问题(将在第3—5章中进行探讨)的人来说,情况尤其如此。这种情况下,提供专业心理帮助的过程就变得非常复杂,还会触及道德失衡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心理帮助,首先需要说服他们,如果接受了心理治疗,生活就会有所改善。然而,大多数社会为了全民的最大利益,会实施预防计划以降低诸如长期反社会行为这类心理问题的患病率。此外,如果有心理健康专家或非精神疾病专业的医生、警察和法官认定某些人存在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危险的心理问题,许多政府允许将这些人锁进精神病院几天。有时甚至可能会对其进行强制性监禁和治疗。虽然这些强制性监禁和治疗是合法的,初衷也是善意的,但这样的权力着实可怕,有时可能会被滥用,因此实施前必须进行严格核查。
第二个被复杂化的重要问题是,我在本书中提倡的关于心理问题的释义,虽然务实但是也需要付出成本。如果人们能够自由决定何时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当然也有人是被迫接受治疗——那么治疗需要花费多少钱?心理问题专业人士进行治疗是需要付费的。目前,从事心理问题的治疗工作主要是心理学家、精神科及其他科医生,以及一些专业人士。几乎在所有国家中,只有根据DSM或ICD诊断标准确诊为精神障碍并参加保险的人才能获得免费治疗。无论你生活在美国(如果你能够有幸买到一份好的健康保险,保险公司就可以报销所需费用),还是生活在能够免费(使用纳税人的钱)获得心理治疗的国家,要想获得免费治疗,首先需要经过诊断,符合条件后才可以享受免费治疗。心理诊断是你获得免费服务的唯一途径,除非你愿意自费治疗。
既然如此,那么我强烈支持的班杜拉对心理问题的释义,是不是就显得太理想化了呢?不,这一定义虽然过于乐观,但是符合现实情况——如果广泛采用,或许会带来改变。不难想象,那些决定为所有寻求心理治疗的人提供专业服务的国家,一定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中的一种。
首先,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可能并不会导致寻求心理治疗人数的激增。虽然我们正在努力消除污名化心理问题,但许多人还是不愿意寻求心理治疗。所有寻求专业心理治疗的人,几乎都可以通过提供合格的诊断获得治疗服务,即使这些诊断并不严格,也能获得治疗服务。因此,治疗的成本增加幅度可能不大;当然,我们只有试了才知道。
其次,许多国家认为,向所有需要心理治疗的人提供服务,反而可以节省资金。如本章所述,心理问题会导致经济生产力下降,增加身体健康问题,因此会给社会带来极大损失。为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患病率,采用经济有效的方法,表面上看支出虽然增加了,但是与心理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相比,增加的支出就不算什么了。心理问题得到了治愈,人们就能重返工作岗位;戒了酒就能降低患上肝病的概率;注意力集中了,情绪稳定,人们遭遇严重工伤的概率就会降低。
最后,即使提供心理治疗会增加经济成本,但是,将税收资金用于减少心理问题,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公共资金最合理的一种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