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个世界有点过敏: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与污名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心理问题的DSM模型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对精神障碍的定义是:“精神障碍是一种综合征,其特征表现为个体的认知、情绪调节或行为方面有临床意义的紊乱,它反映了精神功能潜在的心理、生物或发育过程中的异常。”[6]这也是现代心理问题的医学模型。所幸第五版与第一版不同,不再将心理问题归为精神疾病。尽管如此,DSM当前版本中使用的医学术语,如“症状”“诊断”和“精神病理学”,揭示了这一版DSM手册的医学模型基础。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这一术语尤其具有说服力,因为这个词就是精神疾病(mentalillness)的同义词(psychol=“mental”,pathology=“disease”)。事实上,DSM-5在介绍部分,明确指出了精神障碍与正常精神之间的界限:

……体征和症状超出正常范围的精神病理学状况,需要临床训练加以识别。[7]

而如本书前言部分所述,本书立意并非“反精神病学”。我反对的不是精神病学,而是DSM将心理问题概念化和定义心理问题的方式。我的目的是,以最新的实证证据为基础,研究应该如何看待心理问题这一关键问题,并倡导以维度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概念化,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这些经历过心理问题的人和尽力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士。提倡对心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如本书所述)的呼声越来越强,我只是发声者之一。心理问题的DSM模型与维度模型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在此我恳请读者静心阅读。

需要声明一点,本人参与了DSM第四版和第五版的修订工作。我是DSM第四版工作组的成员,负责始于儿童期的典型精神障碍相关内容;我还是DSM第四版现场试验的负责人,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了测试,主要是本书中我提到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外化问题。此外,我还担任了DSM第五版中此类问题的修订顾问。虽然我从未接触过精神障碍的医学模式,但是当我参与DSM的修订工作时,我发现DSM虽然问题重重,但却必不可少。因为DSM影响了人们对心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心理问题的保险赔偿范围,所以我决定尽可能利用数据描述心理问题的症状和诊断阈值。以前我认为,如果DSM能够基于可靠的实证证据,或许还有继续存在的意义。但现在我认为,要么彻底摒弃DSM,要么就出版DSM第六版,并采用本书介绍的维度思维模型。当然,如此大胆的宣言,离不开可靠的论据支持,这也是我在本书中着重阐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