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执掌兵权,危机四伏
朝廷的封赏下来了,袁世凯从一个原来的七品帮办直接升为正五品大员,连升三级,这跳级似的升官惹人眼红,遭到了军营里很多人的不满,特别是右营,因为袁世凯在平息政变当中带领的先锋队都出自右营。
右营营长朱先民心想:“如果不是我营里的兄弟组成的先锋队,他袁世凯拿什么建功立业?”于是他找到吴长庆抱怨说:“大帅,我兄弟给别人建立了莫大的功劳,如今政变已平息,该让他们回营了吧!”朱先民想把自己的兵调遣回来,给袁世凯找不痛快,让他成为光杆司令。
吴长庆也知道朱先民心里委屈,便好言相劝道:“右营的兄弟们在这次行动中表现非常出色,我现在就让他们立刻回营。”
这下,袁世凯手下又只有原来的那些稽查兵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个心怀抱负的军官,手下无兵是最无奈的事情。袁世凯思来想去,现在没有机会再借别人手里的兵,招募新兵更是没有可能,想有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兵,眼下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老师张骞提出的为朝鲜训练新兵。
朝鲜政局虽已稳定,但国力薄弱,内有乱党没有完全平息,外有日本一直虎视眈眈。只有拥有一批自己的精锐部队,才足以保障朝局稳定。
想到这个,袁世凯立马找到深得国王李熙信任的朝鲜官员金弘集,想让他帮忙在朝鲜练兵这件事情上添一把火。
他向金弘集说道:“我大清皇帝已经下旨,让吴大帅的军队驻扎朝鲜,保障朝鲜政局的稳定。”
金弘集喜出望外的说:“感谢上国的恩惠,这样我朝鲜的安全算是保住了。”
但袁世凯却露出深深的忧虑,说道:“我们在朝鲜驻兵,一定会力保朝鲜稳定。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国内有事,驻兵就会被召回。从长远来看,朝鲜还是需要有一支自己精锐的队伍,来保障自身安全。”
金弘集说:“其实这个国王早有考虑,但是朝鲜现在财务状况捉襟见肘,拿不出足够的钱来练兵。再加上要抵御洋人,一定要有洋枪洋炮才行,以前的兵器在洋人火器面前毫无招架之力。”
袁世凯针对金弘集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说:“其实筹钱的办法很多,贵国产五金、人参、牛皮、木材、丝麻等,大力发展这些产业,每年筹数十万两银子,供养三四千精兵肯定没问题。至于兵器问题,我大清可以给予援助,只要你帮忙向国王说明情况就好。”
金弘集听得一头雾水,马上追问道:“袁会办此话怎讲?”
袁世凯便做了进一步说明,讲到:“如果督办能够向国王传话,让国王亲自提出练兵这一要求,而且选择与吴大帅亲近的人来练兵,那大清自会伸出援手。”
金弘集追问道:“向国王进言倒没问题,只是由谁来组织练兵,会办是否有推荐的人选呢?”
这句话正中袁世凯下怀,袁世凯立马表明心迹说:“那我就来个毛遂自荐,练兵最重要的是纪律严明,我治军严谨,军中人尽皆知。而且我家长辈和吴大帅颇有渊源,我在军里与吴大帅都以叔侄相称。如果督办大人在国王面前推荐我,我保证一能训练出一批精干的军队,二能提供足够的洋枪洋炮。”
为了让金弘集在国王面前多为自己说好话,袁世凯把自己从小熟读兵书,投军后如何整肃军纪,包括在平复暴乱中如何带领先锋队身先士卒,都详细的告诉了金弘集。在金弘集临走时,袁世凯还把自己的六轮手枪赠予他。
几天后,袁世凯就受到了国王的召见,国王开门见山地问道:“听说阁下治军有方,对于我国练兵,阁下有何见解?”
袁世凯早有准备,条理清晰地说:“世凯认为贵国练兵,在精不在多,一来练兵太多,花费太大,二来贵国险关重重,易守难攻,可以以一当十。只要集中财力和精力,训练一支三四千人的精兵,就足以抵挡乱军或者外国的进攻。不过练兵不宜冒进,一开始可以先练几百人,在有成效之后再扩大。”
国王见袁世凯果然有两把刷子,继续问道:“日本人原来帮我国练兵时,出现新旧兵对立的情况,甚至直接导致朝局政变,阁下练兵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袁世凯回答道:“日本人练兵成效如何,世凯不敢妄言,但我认为日本人练兵有三项不妥。第一,新军俸禄过高,旧军却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所以造成两军对立。第二,新军的操练口令为日语,引得旧军和百姓不满。第三,练兵的教练应当只负教练之责,指挥军队的权力应该由朝鲜军官掌控,这样才不会大权旁落。”
国王对袁世凯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便发出邀请说:“如果寡人拜托阁下帮助训练新兵,不知阁下意下如何?”
袁世凯心中大喜,立马答应道:“殿下吩咐,世凯受宠若惊,将来如果有训练新兵的机会,定当竭尽全力。”
在袁世凯的斡旋下,练兵这件事情朝鲜一方已经谈妥,剩下只有吴长庆那边。见过国王后,袁世凯马上把和国王的谈话向吴长庆作了汇报,只是没有告知吴长庆自己已答应国王,而是把说辞改为听从吴长庆的安排,并且争取了练兵的机会。
在吴长庆向朝廷汇报朝鲜练兵事宜,等待回复的这段时间里,朝鲜国王得到了闵妃的消息。原来政变之时,闵妃假扮宫女,跟随出身同乡的一个官员夫人出宫回乡避难,此时请求国王派人接她回宫。于是国王向清军寻求帮助。
袁世凯因为和朝鲜官员走得很近,便第一时间得到这个消息,并告诉了吴长庆,而且自告奋勇,把护送王妃回宫的任务揽在自己身上。袁世凯深知朝鲜国王对王妃言听计从,如果能借着这个机会得到王妃的信任,那练兵的事便可以说十拿九稳了。
在护送王妃回宫的路上,袁世凯紧跟轿子,寸步不离。王妃曾在宫中熟读《春秋左氏》等历史书籍,恰巧袁世凯对历史非常擅长,一路上与王妃探讨了很多历史典故,王妃对他赞不绝口。
王妃回宫后不久,国王就召见了吴长庆和袁世凯进宫商量练兵事宜。吴长庆把清朝援助的武器清单给国王,国王看过后,激动地说:“贵国慷慨解囊,寡人不胜感激。武器的事情已经解决,还请吴将军派得力助手帮助练兵。”
吴长庆回复道:“我已经在挑选精兵能将,请殿下放心,一定为朝鲜训练出一支精兵劲旅。”
国王接着说:“那先谢过吴将军,如果吴将军能割爱,请袁会办帮助练兵,那寡人不胜感激。”
吴长庆一听国王直接点名袁世凯,知道无法推脱,只能说道:“世凯在军中犹如我的左膀右臂,如果让他负责练兵,到时恐怕还要兼顾一下我军的军纪稽查。”
国王听完,说道:“这些都是小事,吴将军尽管安排就是了。”然后与吴长庆、袁世凯三人把酒言欢,练兵的事最终尘埃落定。
接下来,袁世凯便开始着手制定新军章程,赏罚细则等,制定好这些后,袁世凯还学习了曾国藩挑选湘军的办法,没有从旧军或者汉城百姓里挑选,而是从农民里,选择强壮、识字之人,组成新兵。
练兵一共有五项内容,包括洋操、射击、军械、洋炮、营规。在袁世凯的组织下,一个月时间,军队被训练的有模有样,袁世凯便托人请来国王检阅军队。
阅兵时,军队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唱着袁世凯自编的《亲军歌》,在走过国王面前时,高呼口号:“保我国主,护我家乡!”
国王看后大为震惊,向袁世凯说道:“才一个月时间,军队焕然一新,如此有成效,袁会办果然教练有方,以后训练新兵的事情全权交给袁会办,寡人大可放心了。”
在袁世凯训练新兵如火如荼之时,另一边,朝鲜的亲日势力开化党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活动。虽说朝鲜国王和王妃闵氏之前主张亲日,并且让日本人帮助练兵,但经过大院君这次政变之后,他们便开始对清军的支援满怀感激,想法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闵妃,由原来的亲日完全转变为和大清交好,一心维护和大清五百多年来稳定的从属关系。
但不可忽视的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高速发展,社会取得极大的进步,所以国王李熙暗中培植开化党,其中最活跃的叫金玉均。
金玉均曾经到日本实地考察,受日本人影响很深,他一心觉得日本人是真心实意地帮助朝鲜提升国力,实现独立自强。在他的极力劝说下,国王对开化党在朝廷上的一些变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些却引起守旧派大臣的不满,而且开化党在民间强修道路,百姓也怨声载道。
袁世凯发现这个情况,于是找来相熟的朝鲜官员询问,才知道原来国王暗地里支持开化党的行为。这样一来,日本对朝鲜的影响必然越来越大,为了巩固中朝关系,断绝日本人占领朝鲜的野心,必然要让开化党远离朝政。
袁世凯知道国王对王妃言听计从,于是找机会向王妃禀明开化党的种种不合时宜的行为。果然,很快,国王就把开化党的官员发派到了偏远地方或者送出国考察,金玉均则被贬到一个海岛上。
袁世凯暂时解除了一大忧患,却马上又有了新问题。清朝政府此时正在抵抗法国的侵略,战事吃紧,朝廷要调回驻扎在朝鲜的一半大军,吴长庆也会回国主持战事。
袁世凯听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吴长庆的营帐,问道:“大帅,听说驻军要撤回一半,是真的吗?”
吴长庆回复道:“是真的,现在朝廷全力对抗法国入侵,山西、兴化等地方已经陷落,需要军队支援。”
袁世凯进一步问:“可是为何不在国内调军,非要把朝鲜驻军调回?如今朝鲜暴乱刚刚平复,还在内忧外患当中,开化党人更是蠢蠢欲动,此时撤军,不是正好中了他们下怀吗?”
吴长庆安慰他说:“朝廷已经下旨,不可能朝令夕改。而且剩下的一半军队,再加上你现在训练的朝鲜新兵,足够对付他们了。世凯,我相信你的实力,等我走后,我会把副营交给你带。”
剩下的驻军有副营、后营和中营,副营是吴长庆的心腹,之前一直由陪伴他走南闯北的老将吴兆有带,吴长庆现在交接给袁世凯,有交接衣钵的意思。袁世凯心里很高兴,嘴上却自谦地说道:“大帅,世凯资历尚且,恐怕不能服众,辜负您的期望。”
吴长庆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说道:“走之前,我会亲自说服副营的那些老将,让你没有后顾之忧。而且,我还会把整个军队的总办交给你,管理军营的一切大小事宜,这可是个重担,你要扛得起来。”
袁世凯听到后,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感激地说道:“世凯感谢大帅扶持,必当竭尽全力,管理好军营一切事宜,以报大帅知遇之恩。”
至此,袁世凯成为清朝在朝鲜驻军的统帅,但他面临的局势却并不友好。原先带副营的吴兆有被吴长庆安排做驻军的分统,再加上他是朝廷一品武将,对袁世凯是极大的牵制,而且军中很多老将虽有吴长庆亲自嘱咐,但依旧心怀不满,所以袁世凯在军中尚不得人心。
另一边,金玉均明面上虽被贬,暗地里还依然很受国王的器重,在得知清军撤走一半后,觉得正是推行改革的好机会。于是他伙同开化党其他人,商定了两个方案。第一,继续说服国王推行新政;第二,如果国王因为闵氏阻拦,不肯下令施行新政,那就考虑发起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