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华为国内外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谁
“人感知到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华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碰到不同的竞争对手,在竞争中笑到了最后。
第一阶段:国内市场——“巨大中华”。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邮电业发展迅猛,仅1993年行业投资总额就超过400亿元,其中50%为设备投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邮电业逐渐从程控交换机时代进入模拟转数字时代,国内企业能够推出数字程控交换机的企业只有4家,也称“巨大中华”,即巨龙、大唐、中兴、华为。4家企业各有特点,巨龙于1991年率先推出万门程控交换机,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大容量程控交换机的垄断,此时中兴和华为只达到2000门机的水平,巨龙于是快速打下程控交换机的半壁江山。然而,后期由于企业股东利益之争,巨龙遭遇了缺乏升级换代产品技术的危机,产生企业内部体制僵化、经营权和所有权割裂等问题,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大唐由于起步较晚,在规模上与其他3家企业存在差距,导致产品交付能力不足,逐渐被市场边缘化。最终,华为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是中兴。
第二阶段:国内双雄——“中兴华为”。
1985年,时年40多岁的侯为贵来到深圳,以生产电子表和电子琴起家赚到第一桶金,之后成立维先通,次年成立研发小组,主攻交换机,并研发出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1993年,国有企业691厂和深圳广宇工业集团,以及侯为贵等33名自然人,创建中兴(其中国有资本的股权占比为51%,民营企业维先通的股权占比为49%),并在国内首创“国有控股,授权民营经营”的混合经营的新模式,这次产权优化改革,为中兴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也使中兴成为华为最重要的竞争对手。从1996年以后,华为和中兴针锋相对,博弈至今。1996年,中兴和华为都向产品结构全面化发展,交换、传输、视讯、接入、电源、移动和光通信等产品实现多元化的拓展,形成了华为“强销售”、中兴“打低价”的市场格局。那几年两家企业发展得都很快,1998—2000年,中兴的年销售收入从41亿元跃增至102亿元,华为的年销售收入也从89亿元跃增至220亿元,占据领先地位。由于在中国联通CDMA 项目上中兴崛起,2003年双方的年销售收入差距缩小(中兴的年销售收入为251亿元,华为的年销售收入为317亿元),但是到了2018年,华为的年销售收入达到7212亿元,而中兴只有855亿元,华为的年销售收入是中兴的8倍有余,华为胜出。
第三阶段:国际厮杀——“逐鹿太平洋”。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华为的业务领域不断向海外拓展,其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
①在运营商网络方面,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爱立信、诺基亚。
②在智能终端方面,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三星、苹果。
③在服务器、存储、云计算、数通产品等方面,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惠普、思科、戴尔、微软等。
④在芯片领域,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高通、英特尔。
⑤在操作系统方面,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谷歌、苹果。
⑥在汽车业务方面,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博世、特斯拉。
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华为都奋力拼杀,最终成为全球通信设备主要供应商,在很多细分领域位居全球第一。在很多领域,华为都面临国际市场“断粮”的风险,这让华为面对来自更多方面的压力。然而,华为国际化的道路不平凡,那些杀不死华为的、打不倒华为的,必将使华为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