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绪论》:网络党建与反腐的时代背景
一、网络政治的兴起
早在1983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在《预测与前提》一书中预言人类将进入信息政治时代,他要人们注意研究与信息有关的种种政治问题。托夫勒说:“信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三种资源,即物质资源、能源和由信息产生的知识。在信息时代、知识社会中,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对信息、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信息被认为是具有全面性、持久性且起支撑和转换作用的力量。
信息技术是当代社会的核心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等。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不断发展以及各个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也达到新的高度,其研究开发和应用水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网络的信息传输量正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也正进行着跨越式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网民只有1000万人左右,而到2012年,中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互联网正以空前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进入人类社会,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所有领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改变和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网络正引导着人们在各个领域掀起新的革命。
互联网这个连接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的全新媒介,正以一种锐不可当的发展趋势,逐渐融入我们的政治生活之中,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社会平面化的官民关系。它已成为
书书书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传递、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一个主要渠道,成为社会各阶层揭露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政治提供了技术基础。网络政治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人—机”信息互动为交流半径、以个性化的选择偏好为基础、以“价值—行为世界”为构建方式、以“价值—行为取向”为引导方式,它使政治具有了开放性、国际性,使政治的影响力超越现实政治调控的手段和边界。网络是彻底开放的电子舆论空间,任何人不用通过政府机构批准、检查、修改就可以在网络上制作、阅读信息,并发表白己的观点。这就为个性化选择偏好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并为这种可能性建构了“虚拟世界”,民众则借助论坛、网络新闻群、博客、邮件、动漫、个人或群体的聊天、电子公告栏甚至是建立个人网站等形式,表达利益需求。互联网的平等、互动、隐蔽、虚拟等特点获得了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他们在互联网上以各种网络技术为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政治需求,促进了网络政治的兴起。
(二)网络社会的形成
美国的迈克尔·海姆在《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就计算机虚拟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他指出,“网络空间暗示着一种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表示一种再现的或人工的世界,一个由我们的系统所产生的信息和我们反馈到系统中的信息所构成的世界”“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以信息技术为实现信息社会特征的手段,以信息经济为维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导经济,以信息文化改变人类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和时空观念的新型社会形态”。有关网络社会的研究,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曼纽尔·卡斯特,他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从全球的视角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他认为“网络在信息时代社会里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它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实质性地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所谓网络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而是基于因特网的社会。借助于因特网的网络空间而建立的网络社会,是不受某一集中权力机构管制的条条框框束缚即可运行的社会。”
网络社会的形成促成了网络政治的发展。当代的信息革命涉及通信生态学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那些已适应过时通信方式的组织和机构乃至整个社会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一场革命不仅仅是信息量的增加,而且所有种类的信息都变得更为廉价,其结构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非线性,其分布与过去任何时代相比都更为对称。网络空间是编织虚拟现实的巨大电子网,作为一般的媒体,网络空间要求人们的参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也越来越趋于信息化和网络化。与此同时,网络使得人类的“公共领域”从古希腊的广场政治衍生至网络聊天室,从一个物质世界步入纯粹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在这一衍生态状的“公共领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变革,信息的处理与传递方式发生了量扩与质提的变化,人类的政治生活也通过数字化方式延展出新的特质。网络社会的形成,促使公众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参与政治。
(三)网络政治的实践
政治生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的延伸,是公民或公民团体借助网络这一技术工具参与到现实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公民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促进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从实践中看,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浏览网络新闻并发表评论、参与网络社区中的政治性论坛、使用网络组织政治活动、利用网络从事危及政府和国家安全的行为。
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有网民个体、网络共同体和国家;其二,网络政治参与的手段发生了变化,网络政治参与主要以网络技术为手段和途径,该方式更为直接和简捷,更容易为处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所接受;其三,网络政治参与的目标扩大化,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重大政治事件的决策和意见表达,对社会生活中细微的突出性事件也会进行关注,网络政治参与比传统的政治参与范畴更广;其四,网络政治参与的非合法化,主要是指运用网络技术手段从事诈骗、暴力、恐怖等活动,这已经危及国家政权的稳定性,超出了法律和制度允许的范围,其性质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犯罪行为,属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变异。
由于网络技术在传递信息、增加互动等方面的独特性,许多政府和政党看到了互联网为政府管理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的新机遇、新动力、新平台和新空间,因而争先恐后地将网络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和政党政治的各个方面,促进自身信息化,实现与社会发展、技术发展同步。在当代,“信息正在成为实力”“谁能领导以信息革命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谁就能在未来世界政治格局中占据领导地位”。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党纷纷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特性与优势,努力在信息时代占领组织动员和宣传阵地的制高点,促进公众的政治参与并加强与公众之间的政治沟通,以进一步增强自身在信息化社会中的能力。
二、网络空间的政治效应
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正逐步深入,而网络社会的形成标志着技术的自身革命,它突破了技术原有的工具化性质和本身的存在领域,不仅全面渗透到现实社会,而且构建了自身的社会形态。在这种背景下,技术依赖网络社会产生了独特的政治效应,使之对政治内涵及整个国际政治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一)网络空间的虚拟政治形式
“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就政治现象而言,权力的争取、获得与行使,体现为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政治实体的政治活动,也就是说,权力与政治共同体构成了现实政治的形式与内容。网络空间不仅和权力紧密相关,产生了虚拟的权力现象,同时也产生了从事政治活动的虚拟的政治共同体,二者共同构成了网络空问的虚拟政治形式。
1.虚拟的政治共同体
在网络社会里,由于虚拟群体、虚拟社会关系、虚拟经济的出现,就会出现因目标分歧而导致的群体之间的分化、组合,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共同的利益需求及表达,人们之间也可以形成某种“集团”甚至“组织”,但在形态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原来现实世界的群体组织形式相比,网络上的组织可以说是“虚拟共同体”。网络共同体组织起来更方便,范围几乎不受限制,人的交往空间扩展到全世界,并且有着与真实生活中的社区几乎一模一样的复杂结构。如果这种共同体有着鲜明的权力组织结构及内在秩序,并且目的和作用直接指向共同体的利益与权力核心,则就是虚拟的政治共同体。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政治共同体包括三个内容:虚拟政治个体构成了虚拟政治共同体的基础;虚拟社区是虚拟政治共同体的一般内容;虚拟国家和政府则是虚拟政治共同体的最高表现形态。虚拟政治个体、虚拟社区以及虚拟政府与国家是网络政治现象的基础和各种政治价值表达的重要载体,其本身的存在也是网络政治效应的一种形式。
2.虚拟的权力
网络政治现象的实质关系到了“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和如何得到”,这涉及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权力现象如何产生、如何分配、导致何种权力变化。虚拟权力的出现给政治生活带来的最大改变是改变了权力分配。
网络社会中的虚拟权力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权力的知识化。知识权力是一种非强制的“软权力”,它依靠引导、吸引和劝服而不是武力的强制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意志。因为在网络世界中,强制力已经没有具体的支撑,权力关系也只是虚拟的关系存在,这不仅改变了权力的形式,也改变了权力的运用方式。
第二,权力的扁平化。在网络社会里,强调的是信息的共享,需求与个性的多元化,因此组织结构就向扁平化发展,以适应虚拟个体之间平等交流。在这种权力结构里,相关组织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三,权力的分散化。在网络社会中,并没有确定的权力核心,虚拟政治共同体松散的结构,使得权力分散到个体的领域之内,每一个虚拟的个体都可以成为权力的中心。
(二)网络空间的政治价值
一种新的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总是承载着一定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并借助于技术的支撑来促进相应价值的充分表达。网络技术的出现及推广,同样也脱离不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背景。网络社会离不开虚拟空间的价值体系,特别是虚拟政治现象承载着独特的政治价值,影响着现实社会的政治观念,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开放的权力空间。网络社会是个开放的空间,基于开放空间的虚拟权力体现了无中心化和分散化的开放特质,开放的权力空间和政治空间构成了网络政治的首要价值。第二,自由平等的价值诉求。自由平等是现代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理念,而网络社会分权和赋权的技术背景体现了这一价值诉求,而且借助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增大了自由平等实现的可能性。第三,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融合。网络空间里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在扩大个人活动领域的同时,形成了个人领域汇集的公共舆论空间,任何个人领域的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虚拟空间的公共话语,任何公共问题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空间的私人话语,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交融打破了现实中个人与公共领域相互独立的局面,使个人直接影响社会公共问题成为可能,这也体现了网络空间独特的政治价值。
(三)网络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国家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其领土上排除任何外国权力,享有充分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在国际交往领域不受任何外国权力支配的权力。国家主权的范围一般包括国土及其资源。在网络信息时代,国家主权的概念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信息主权”成为国家主权概念中的主要内容,从而扩大了国家主权的外延。它不仅囊括了原来意义上的陆地、海洋和领空,而且还扩展到了肉眼看不见的网络信息领域。如何维护本国的信息主权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新问题。
2.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主体地位的影响
国家自产生以来就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单位,承担着对外行使主权的职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单个国家在协调一体化的经济活动,包括贸易问题、劳工福利标准、消费者权利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成为经济一体化所导致的全球化趋势的良好催化剂,从而使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受到削弱。如何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加强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3.对国际格局的冲击
国际格局是世界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通过综合国力竞争对比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态势。全球网络化的发展将加剧国际经济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从而对现有国际格局造成冲击。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一个国家信息能力的强弱占重要地位。在新时代里,地缘政治斗争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是围绕着获得地方与全球文化和以商业形式携带文化内容的通信渠道进行的,如何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码鸿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问题。
总之,现代政治对新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网络正以其独有的技术力量扩大政治认知的空间,为现实政治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这就需要我们以正确的态度积极地面对网络政治挑战,借助于网络技术适时调整政治活动的内容及治理方式,推动政治进步。
三、网络政治的主要功能
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传统政治的某些内容、形式、目标及操作手段等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的社会化趋势及政治后果要受到政治活动主体的意志、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及政治与技术的互动关系的支配。执政党及其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的一面,支持其发挥有益于政治生活健康发展的政治功能,增强自身的执政能力。
(一)公民的政治参与功能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民主体制最大的影响和冲击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在网络社会中,个人通过一台电脑就能直接与政府官员对话,向政府提出某项要求和建议,或参与政府的某项选举或决策。同时,网络的普及使政府的行为随时处于大众的监督之下,它的内政与外交透明度越来越高,受到的牵制和约束也随之增强。
此外,网络政治参与还存在敌意参与、无序参与以及非理性参与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被妥善解决,网络政治参与不仅不能推进民主,反而还会威胁国家政治安全,贻害无穷。总之,网络政治参与既可以缓解政治冲突,促进政治稳定,也可能激发政治冲突,解构政治秩序。在网络时代,要保持政治的和谐与稳定,政府和公民就必须利用好网络媒介,彼此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二)政治沟通功能
在传统的大众媒介环境下,政府掌握了媒介近用权[1]和消息来源,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挑战了高度集中控制的媒体管控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与公众在媒介近用权和消息来源方面的关系状态,呈现出政府近用新媒体能力低下、垄断消息来源地位被瓦解,民众近用新媒体权力扩大、消息来源角色增强的二元博弈格局。
信息网络化条件则为政治沟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克服了以往人际沟通的许多障碍。通过开展广泛的讨论与协商,促进社会重点热点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利于观点、知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促进共识的形成,达到了统一思想、澄清认识的目的。网络技术为公民的民主政治生活提供了一种便利的物质技术手段,尤其是带动了基层政治生活,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新的收集民意的渠道。政治沟通畅通,不仅可以使党和政府的决策合理化和民主化,维护和巩固政治秩序,而且还可以提升政府形象,促进公民相关政治权利的实现。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执政党在重大决策表决之前可以先通过网络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获取群众支持。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民众则可利用网络向党的组织或负责人表述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政府也能通过互联网发布公共政策,使政府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同时,政府也以互联网为手段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建设网络政府,在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同时也转变了政府职能,有利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三)意识形态的再教育功能
美国著名学者丹尼·贝尔用“大众哲学”的概念来说明意识形态在维护政治体系时的作用。他认为,为了维护政治体系自身的生存,必须阐明一种可以调和个体之间矛盾和冲突的大众哲学。这种大众哲学,一方面要规定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要满足个人和群体各自提出的权益和要求。当意识形态无法使人们相信政治机构或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时,它在掌握和获得一些社会群体的忠诚方面将面临严重的困难。这就要对公民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使政党意志与公民意志结合起来,使政党可以获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
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能,“意识形态的教育使人们变得适合于新的政治社会和政治行为模式的进程”。而这个塑造过程,就是意识形态对公民的教育过程,包括让公民了解政治的一般规则、程序,参加必要的实践,提高公民的政治水平。
信息网络化的政治沟通功能使得政党在把握公民思想动向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和侧重点,消除政党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不协调的地方,以简便的方式获得巨大的政治功效。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运用已逐渐演变成政党活跃和强化其意识形态的平台。
信息网络与传统传媒有着较大的区别,它使意识形态以新的方式进行传播教育,它是在传统宣传媒体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方式。现代政党对新媒体技术的高度依赖使信息网络获得了更多关注,尤其对于数量众多的青年网民,政党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帮助青年人培养他们对政治生活有益的观念和感情。这为公民政治知识的普及和政治信仰的养成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此外,各国政府积极推动电子党务工程,也为传播政党的意识形态提供了网络平台。
四、国外政党对互联网的运用及启示
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政治发展和政党执政的便利工具,其鲜明的优势是成本低、效率高、容易监督又极富人性化。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党都十分重视运用互联网加强与民众的联系与沟通,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关注自己在媒体中的形象问题,其做法和经验对我国未来政治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政治生态的变革
中国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在历朝历代的政治生态中,政治体系对社会环境都起着绝对的支配和统治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宪法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依法享有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公众拥有了讨论公共问题和表达意愿的平台。尽管这个平台尚未推动体制的根本变革,目前还不足以使社会成为真正的能动主体,但其已经成为了培养主体意识的实验场所或者说是启蒙场所。每次网络舆情常常是由某一社会事件所引发,但其背后反映出民众对权利的主张。
(二)国外政党运用互联网的主要做法
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并快速普及,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治领域也毫不例外,而作为现代政治核心的各国政党同样深受其影响。一些国家的政党为更好地发挥其影响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多媒体功能和双向互动等优点,不断开辟互联网新的运用渠道和信息资源,积极运用互联网这种先进的传媒手段为其政治发展和政党建设服务。
1.电子政务和电子党务
网络技术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民主参与手段和工具,它把人类带入“电子民主”的新时代,加速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网络的兴起使亿万计算机借助电缆和卫星技术形成一个庞大的蜘蛛网,它对打破信息垄断和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具有潜在颠覆作用。它扩大了公众对政治信息的知情权,也天然地符合民主精神。当网络应用于政治后,促进了公众政治参与的发展,推动公民与官员的直接对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协商民主,提高了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从而有助于推动民主化的进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先后开展行政改革,形成世界范围的行政改革潮流。政府管理领域、政党建设与管理领域均出现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崭新事务,如电子政务和电子党务。
电子政府的服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利用技术手段主动为大众提供服务,二是通过技术手段使大众能够方便地从政府索取服务。两者共同形成政府与大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从根本上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联系。电子党务是一些国家的政党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政党建设信息资源,从而增强政党建设的效率性、参与性、民主性的一种新型的党建模式。从技术结构看,国外电子党务一般包括网络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等。
2.网络选举
互联网可以适时、方便、快捷地开展网上互动与交流,无论是政治领袖、政治精英、专家学者,还是一般网民都可以就同一个话题进行网上探讨,而不用过多地考虑参与人的社会背景、身份地位、年龄长幼等很多复杂的因素,从而可以缩短政治家与平民之间的距离,提高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未来政治发展将更多地依赖网络技术,任何政党都不会漠视网络技术对党的建设与发展的影响,他们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政治发展服务。
在很多西方国家,网络还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选举中。在各国大选期间,不但政党主动联系各网站来宣传自己,为赢得大选积极做准备,同时各网站为了追求高浏览率和点击率,也主动追踪、报道、分析、评论各政党,详细主张及其各种活动。网络选举更便宜,也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选举的兴趣,增加了公民的投票率。所以,网络技术在信息时代的选举中有着巨大的优势。世界上很多政党还利用一些社会知名网站的影响,在平时就通过建立专门网页版面、开设不同的主题论坛接受网民的互动对话、发布新闻等,以达到扩大其在公众和社会中影响的目的。
3.拉近政党与民众的距离
互联网上信息传播已经发展到了多媒体阶段,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等应有尽有。国外政党为了提高网站的吸引力,注重利用互联网的多媒体特点为网民提供更多选择。很多政党在网站上开设各种电子论坛,为网民提供发表意见、参与评论、互动交流的平台。各政党利用互联网论坛可以听取各方的意见与反应,尤其是对政党的重大主张、重大行动、重大决策的反应,从而加强政党与网民的社会互动,拉近政党与民众的距离,建立政党与民众的广泛联系。
许多政党在重视对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控制的基础上,纷纷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具有自己独立特色的网站,以便在互联网上拥有一席之地,这种趋势已成为现代政党联系民众和推行宣传自己政纲的重要形式。一些政党还建立了网上广播站,利用网络将政党领袖、政治精英、专家学者和一些在线党员的交流互动情况进行同步直播,为网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性化服务。例如,网上直播使更多民众对自己关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加大了政党对自己政策措施的宣传鼓动力度,提高了政党的威信与支持度。
(三)运用互联网推进政治发展的启示
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到达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与效果均有显著提高,世界各国政党争相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从世界政党对互联网的运用来看,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党的建设信息资源,使先进科技与政党建设相结合,是政党建设顺应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1.加强党和国家在发展创新中的主动性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正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党的组织状况、党员素质、党内的矛盾形态与过去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党迫切需要以改革的精神来探索党的建设的新途径、新模式。我们的党建工作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增强主动性,在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
信息化条件下,党建创新的一个崭新重要领域就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电子党务”。开展“电子党务”不但可以实现党务工作手段和方式的创新,而且可以拓展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找到一个在继承传统党务工作有效经验的基础上,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接口。开展“电子党务”,通过电子办公、电子信息传递,可以极大地简化烦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时效性,使传统党务工作在“插上科技翅膀”后增添新的活力,提高党务工作水平,开创一个富有生机的新天地。而从技术方面讲,“党务电子化”属于“服务创新”的范畴,既是当代先进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创新党建的理性抉择。
2.拓宽党领导群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渠道
从国外政党对互联网的运用和我们党运用互联网的实践经验来看:一方面,进入网络时代,媒体的转化改变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人们可以在网上真正自由地评议政府政策,使政府将集中于手中的权力向社会成员回归,任何忽略、甚至违背民意的政治都将不可能继续。另一方面,网络也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获取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决策的反应提供了非常好的渠道和平台。充分发挥和运用互联网的资源与优点,有利于党和政府更好地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促进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落实,推动党和政府的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3.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加速期。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如何有效建立沟通机制,对民众进行引导,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新媒体凭借其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保障公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党只有抓住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运用新媒体来团结、教育、引导群众,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做好新时期党群工作。
一些西方政党为了更好地获得或保持执政地位,他们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加强与民众沟通交流,拉近政党与民众的距离,巩固和扩大其群众影响力。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要的工作是结合新的形势不断创新党的组织工作,使党的决策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一方面要深入群众、了解社会,知晓群众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另一方面要集思广益,主动让群众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交互式媒介,既可以用来了解党员和群众的想法、意愿和呼声,又可以用来收集党员和群众对某一具体决策的意见,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科技进步对政治发展和党的建设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网络已成为各国政党争相利用的便捷工具。我们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党的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针对网络时代党建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整合现有网络党建资源、构建网络党建架构模式、完善网络党建运行机制,全面推进网络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