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槐树镇
2001年由原来的南王乡、城关镇、冯张乡合并组成。东与明姜镇、广胜寺镇、苏堡镇、曲亭镇为邻,西隔汾河与辛村乡相望,南与甘亭镇相连,北与赵城镇接壤。全镇辖5个居委会,50个村委会,59个自然村,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豆类、棉花和蔬菜为主。全系汉族。镇政府驻古槐北路弯里市场北。
全镇地势东高西低,汾河自北部赵城镇入境,蜿蜒向南流去,洪安涧河自东部苏堡镇入境,向西注入汾河;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自北向南平行而过,洪(洞)广(胜寺)公路自南向东,进入广胜寺镇,洪(洞)古(县)公路自西向东,进入苏堡镇,洪(洞)三(交河)公路由县城向西经汾河大桥进入辛村乡。境内有洪洞车站、二级客运站,交通极为便利。
城北贾村西侧,有明代迁民遗址古大槐树,现已开辟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东北部的永一堡村为全省著名的西周文化遗址,1980年发掘出大批珍贵文物。东南部的李堡村,为明代正德年间户部尚书韩文的故乡,村西有韩尚书陵园。县城内还有明代监狱、关帝楼等景区。
常青一村
常青一村系独村建制,东与城东村接壤,西与洪洞县城相依,南隔洪安涧河与庄园村相望,北与后坡底村毗连,以林木、蔬菜种植、养殖、水产、商业买卖为主。
常青一村1956年属源洪合作社;1958年划归城关公社常青管理区;1984年,政社分离,为城关镇常青大队一分社;1992年4月,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行政村;2001年,撤乡并镇,属大槐树镇所辖。
1956年成立农业社时,因以种蔬菜为主,取四季常青之意,故名常青。后该村成为常青大队一分社,1992年4月分离出来,取名常青一村。
常青二村
常青二村紧依洪洞县城,同蒲铁路从村西穿过,系独村建制。东与常青一村相邻,西隔汾河与李家庄相望,南隔洪安涧河与涧桥村相望,北与贾村接壤。该村原为洪洞县蔬菜基地,有“临汾乔里,洪洞常青”之誉。当时,洪洞城西汾河沿岸种植莲藕,每到夏天,荷花盛开,分外妖娆。
常青二村1956年属源洪合作社;1958年划归城关公社常青管理区;1984年,政社分离,为城关镇常青大队二分社;1992年4月,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行政村;2001年,撤乡并镇,属大槐树镇所辖。
1956年成立农业社时,因以种蔬菜为主,取四季常青之意,故名常青。后该村成为常青大队二分社,1992年4月分离出来,取名常青二村。
常青三村
常青三村位于县城西环路西侧,汾河以东,南同蒲铁路线南北贯穿。东依洪洞县城,西隔汾河与北段村互眺,南隔洪安涧河与涧桥村相望,北与贾村接壤。
常青三村1956年属源洪合作社,归属三街所管理;1958年划属常青管理区,后变为常青大队三分社;1992年4月,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行政村;2001年,撤乡并镇,属大槐树镇所辖。
1956年成立农业社时,因以种蔬菜为主,取四季常青之意,故名常青。后该村成为常青大队三分社,1992年4月分离出来,取名常青三村。
常青四村
常青四村系独村建制,东与梗壁村为邻,西与常青三村分界,南隔洪安涧河与庄园村相望,北与常青五村毗连。
常青四村1956年属源洪合作社;1958年划属常青管理区,后变为常青大队四分社;1992年4月,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行政村;2001年,机构改革,撤乡并镇,属大槐树镇所辖。
1956年成立农业社时,因以种蔬菜为主,取四季常青之意,故名常青。后该村成为常青大队四分社,1992年4月分离出来,取名常青四村。
常青五村
常青五村系独村建制,东邻原108国道线,西邻南同蒲铁路,南连西池村,北邻县城。
常青五村1956年属源洪合作社;1958年划属常青管理区,后变为常青大队五分社;1992年4月,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行政村;2000年,机构改革,撤乡并镇,属大槐树镇所辖。
该村原名南坂村,因位于城南涧河百余米的漫坡河边,故名南坂。南坂村是外地人的宿营地,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是做生意的人和车马休息、住店的落脚点,地处老官道上。从历史来看,99%的南坂人都是从外地逃荒要饭过来的,村民涉及五省十八县。1956年成立农业社时,因以种蔬菜为主,取四季常青之意,故名常青。后该村成为常青大队五分社;1992年4月分离出来,取名常青五村。
梗壁村
梗壁村位于洪洞县城东。国道108一级公路在村东穿过,洪古路从村中东西横贯,与108线在村东处交叉。该村辖梗壁村、韩家坟两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梗壁村。
现在,该村已划入洪洞城区内。县城时代广场、恒源批发市场、大槐树镇居民小区、县联社住宅区、洪洞县供电支公司、县地税局住宅区、县人民法院住宅区、洪洞县第二中学、洪洞县新世纪英才学校及县休干所等单位都在该村界内。
梗壁村新中国成立后初划入南秦乡;1958年划归雄火公社;1960年后划入城关镇,现属大槐树镇。
(1)梗壁村,相传,该村以前位于洼沟地,村里有水泉,名龙泉沟。明朝发生过一次强烈地震,村子下沉,村民迁于堡上,依堡梗阻村南涧河洪水入侵,故名梗壁。
(2)韩家坟,该村地处河谷。明嘉靖五年(1526年),户部尚书韩文死后葬于此处,并有人住此看家护园,后迁来居住者渐多,故名韩家坟,该村原属李堡村,后划入梗壁。
前坡底村
前坡底村(原名凤阳村)位于大槐树镇北部,地处平川,东与西冯堡村为邻,西与贾村接壤,南与常青一村分界,北与后坡底村毗连。
相传,城东为左龙庄,该村为凤阳村,为龙凤配之意。后因该村处于玉峰山前坡之下,故名前坡底村。
后坡底村
后坡底村位于大槐树镇北部,东与西冯堡村为邻,西与贾村相连,南与前坡底村毗连,北与弯里村接壤。由霍泉三干渠和五一渠灌溉。
后坡底村,新中国成立后初划归城关公社;1954年属初级社;1955年,属高级社;1956年,属大槐树管理区;1958年,农业合作化后,属城关公社,后属城关镇;2001年,机构改革,撤乡并镇划归为大槐树镇。
该村位于玉峰山后坡下,故名后坡底村。
弯里村
弯里村系独村建制,位于县城北,地处平川,东接西冯堡村,西濒汾河,南连后坡底村,北与窑上村接壤。弯里村新中国成立后划入城关镇,现属大槐树镇。
因该村紧挨汾河,处于汾河东岸,在汾河阶地弯曲之处,取名为弯里。
窑上村
窑上村系独村建制,位于县城北部,地处平川,东与南磨村接壤,西濒汾河,南连贾村、弯里村,北与南官庄村隔河相望。
窑上村新中国成立后划入城关镇,现属大槐树镇。
相传,汾河的西岸原有一个小村庄叫作郑家庄,后来汾河发大水,把郑家庄淹没后,人们就迁移到这个地方,因为大家都住在破窑洞里,所以人们就把这个村叫窑上村。
贾村
贾村系独村建制,东与弯里村为邻,西隔汾河与屯里村相望,南与后坡底村分界,北与窑上村毗连。
相传,春秋末期,贾伯的后代住此,故名贾家庄,后改称贾村。
南官庄村
南官庄村位于县城北部,在明朝时叫马饮庄。村子四面环水,东有川河,西临汾河,南依漠河,北靠霍渠,108国道,南同蒲铁路绕村而过。
南官庄村新中国成立后划入城关镇,现属大槐树镇。说起南官庄村的来历,这里有一段故事。明朝后期,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县官也越来越懒惰。以前从京城或其他地方来的官员,县太爷要亲自骑马或坐轿到县界(县界在南玉、北玉间)迎送。由于时局动荡,兵荒马乱,以及安全方面的考虑,才将地址移往南官庄村。也就是说从南部来的官员欢送至桥北,京城来的官员同样迎接至桥北。改变以往迎接的地方。南官庄村紧连其桥,自然形成接送官员的地方,因此改名叫南官庄村。
北官庄村
北官庄村位于县城北,东邻西永村,西濒汾河,南接南官庄村,北连苗村。
北官庄村新中国成立后划入城关镇,现归属大槐树镇。相传,北官庄村原来与南官庄村被称为马饮庄。明朝永乐年间,在村南建起了一座桥,并盖了一个小亭,用来迎接文武官员到此巡视,后来马饮庄改为官庄。1920年,分为两村,该村在北面,所以叫北官庄村。
西永一村
西永一村位于县城北部,东邻东永一村,西依苗村,南邻南磨村,北接三阳堡村。国道108线、洪广路在村中相交通过,霍侯一级路横贯村东,交通十分便利。
西永一村在古时候原为东永一村的耕地,后有人建房定居,人口逐渐增多,开始形成一个独立的村庄。新中国成立后该村与东永一、三阳堡、南磨上划为联村大队;20世纪60年代初为行政村;1956年划归南秦乡;1958年,划归雄火公社(俗称大雄火);后划入城关公社,现为大槐树镇所辖。
西永一村最初只是东永一的一个自然村庄,因地处东永一西部,所以叫作西永一。永一有团结安宁的含意,反映出人们对平安幸福的向往。20世纪60年代初曾一度称为永一,现仍称永凝或永一。
城东村
城东村位于县城东,与县城区相连,地处平川,原名朝阳村,正东接连梗壁村,西北接连前后坡底村,南依洪洞县城,东北接西冯堡村。
相传,玉峰山形似蟠龙,该村位于其左侧,取名左龙庄。解放后左龙庄与社东村、南庄连成一村,因位于县城东,故取名为城东村。
李堡村
李堡村位于县城东,地处平川,东邻苏堡镇董寺村,西与梗壁村接壤,南濒洪安涧河,北与南辛堡村毗连,洪古路从李堡村穿村而过。
李堡村原名贾家滩,后因李姓来村居住在村中的一个土堡上,慢慢繁衍生息,人丁兴旺,形成村落,更名为“李堡村”。
南周壁村
南周壁村位于县城东,地处平川,东邻东周壁村,西连南辛堡村,南接李堡村,北与北周壁村毗邻。
南周壁是原周壁的老村庄,原名是“周家圪塔”,由于地处圪塔上,周姓始居,故取名“周家圪塔”。过去,村中有一古庙,方圆几十里特别有名。该庙的对墙高处嵌一块石碑,高约1.5米,宽约0.8米,由于别的石碑都在地上,而该碑所在之地异于他处,十分奇特,老百姓便把此墙叫作“石壁”,改名为“周壁”。1931年,山洪暴发,在村中冲出一道大河,由于该村位于河的南面,所以定名为“南周壁”。
东周壁村
东周壁村位于大槐树镇东部,地处平川。东为虎头山,西邻北周壁村,南邻南周壁村,北与封里村为邻。
东周壁是原北周壁分出来的一个村。过去,村中有一古庙,在方圆特别有名,该庙的外墙高处嵌一块石碑,高约1.5米,宽约0.8米。该村居东,故而取名东周壁村。
北周壁村
北周壁村位于大槐树镇东部,地处平川,是大槐树镇的东大门,东、北与广胜寺镇交界,东邻东周壁村,西连西冯堡村,南与南周壁村接壤,北与广胜寺镇封里村接壤。
北周壁是原周壁分出来的一个村,该村居北,故而取名北周壁村。
南辛堡村
南辛堡村位于县城东,地处平川,东连南周壁村,西接梗壁村,南与李堡村接壤,北与西冯堡村为邻。
南辛堡村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城关公社,现属大槐树镇。
相传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从洪洞迁民于冀、鲁、豫等地,为逃移他乡之难,有人暗遁到现在村东北方一块悬崖土堡之上安居落户了。后为与本县另一同名村庄相区别,依方位取名南辛堡村。
东冯堡村
东冯堡村,位于大槐树镇东部,地处平川,东邻广胜寺镇封里村,西连西冯堡村,南与南辛堡村接壤,北与南磨村毗连。
相传,在清朝时,该村与西冯堡原为一村,冯姓人多,故称冯堡。1930年,两村分开,因该村偏东,名东冯堡。又一传说,原先此地坟墓较多,人们叫坟堡,后因坟字不雅观,以冯姓改名为冯堡。
西冯堡村
西冯堡村,位于大槐树镇东部,地处平川,东与东冯堡村为邻,西连后坡底村,南接城东村,北与南磨村毗连。该村所辖西冯堡村、西坡上村两个自然村。
(1)西冯堡村,原与东冯堡为一村,冯姓人多,原村堡形,故名冯堡。1938年,分村,该村居西,名西冯堡。又一传说,此地原先坟墓很多,人称坟堡,由于坟字不雅,以冯姓将坟改为冯,而名冯堡。
(2)西坡上,原是西冯堡的小庄,因此地地方小,在村西沟内的坡上,故名西坡上。
南磨村
南磨村位于县城东,地处平川,东与南秦村毗连,西与南官庄村相连,南与东冯堡村接壤,北与西永一村为邻。以李、宋二姓为主。磨河从村中南北贯穿。
该村原为东永一村南的一片土地,其地依小渠建有水磨,后发展为村庄,故名南磨。
永一堡村
永一堡位于县城东北,地处平川,东与南秦村接壤,西与南磨村为邻,南与东冯堡村毗连,北与东永一村相连。村中以段、史、杨、石四姓为主。
永一堡村解放前与东永一为一村,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独立行政村,属南王乡,最初属南秦乡,后属雄火公社;20世纪60年代初,划入城关公社,后属城关镇;2001年,撤乡并镇,划归大槐树镇。永一堡遗址(东周墓葬群)位于村东,村北有娘娘庙,人文气息浓厚。
相传,该村以前名南阳堡,苗姓恶霸依土堡为王,借势欺压村民,苗霸死后,众人将其尸体压以磨盘,并建塔于其上,以示除霸而获安宁之日,因之起名永宁堡。清宣统年间,感到永宁不如众志凝结一齐好,于是改永宁堡为永凝堡,后将“凝”简化为“一”。
东永一村
东永一村位于大槐树镇东北部,地处平川,洪广公路从村中穿过,东临永一堡、西邻西永一村,南接南磨村,北与北秦村接壤。该村所辖东永一村、南窑村(又称旱地庄)两个自然村,村委会驻东永一村。
东永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和西永一称为一社。每年闹红火时,以舞狮闻名远近。旧时,村民生性刚强,当地有“永一人好厉害,年年唱戏唱七台”之说。村中原有关爷庙、娘娘庙、商山庙、送子娘娘庙、魁星楼等建筑。
(1)东永一村,据传,该村村名以前叫李卫村,缘于村中以李、卫两姓居多。后来随着旁姓的增多,才改为永凝。四清时又改称永一。
(2)南窑,据传,该村系明清时城内刘家的蔬菜园,位于东永一村南,因此地建有砖瓦窑,人称南窑,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自然村。
冯张村
冯张村为独立行政村,东与秦堡村为邻,西与王村接壤,南与东营村分界,北与涧桥村毗连。
冯张村村民以段、张姓氏为主。村内原有药王庙、龙王庙、魁星楼、娘娘庙等。此外,村中有土筑村门,俗称“八门村”。
冯张村新中国成立以后属冯张公社,由冯张乡所辖,2001年,撤乡并镇后属大槐树镇。
相传,明代初期河南遭灾,有冯、张两姓来此居住,依姓而名冯张。
左南村
左南村位于大槐树镇西南部,地处平川,东隔霍侯一级公路与冯张村相望,西隔汾河与杜戍村相望,南与士师村毗邻,北与左北村接壤。
左南村村民以张、景姓氏为主;1958年后属冯张公社,后属冯张乡;2001年,机构改革后,属大槐树镇。
相传,东魏孝静帝在麻城驻扎时,为防止异族侵犯,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屯兵龙坡村(南营村),二是筑壁垒墙于此地。佐壁由此而得名,后来把佐写作左。1962年左壁分为左南、左北两个大队,此村居南,故名左南。
左北村
左北村系独村建制,东隔霍侯一级路与冯张乡互眺,西隔汾河与西李村分界,南与左南村接壤,北隔铁路与张村相望。
左北村解放后归洪洞属洪洞三区(区委设在东张村),左北村划归冯张乡,再后归冯张管理区;1958年,属南垣公社(党委会设在曲亭),后划归冯张公社;1962年,前与左南村为联村(左壁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行政村后,归冯张乡人民政府;2001年,机构改革,撤乡并镇,划归大槐树镇。
相传,东魏孝静帝在麻城(现属临汾)临驾时,为防止北方异族侵犯,一面在龙坡村(南营)驻兵防守,一面在此村筑壁垒墙坚守。以龙坡村屯兵为主,此处壁垒辅佐防御,故名佐弼,后依谐音写作左壁。1962年,分为两个大队,在南为左南,在北为左北,此村在北,故名左北。
南营村
南营村位于大槐树镇西南部,地处平川,东隔铁路与西池村相望,西与西营村为邻,南与左北村毗连,北与北营村接壤。依靠村北流过的洪安涧河灌溉。民间流传:“十家就有八家杀,有两家不杀,不是熟皮就是做蜡。”这说明南营村宰杀牛羊的历史悠久。
南营村1958年后属冯张公社,后属冯张乡;2001年,撤乡并镇,属大槐树镇。
相传,春秋末期,即有此村,村西有一坡,坡前临汾河、涧河两股河水会槽之处,依地势像二龙戏珠于坡,故名龙坡。后因东魏孝静帝的权臣高欢在此村驻兵防守,改名营里。又传,明末李自成进攻北京,曾在此扎营,延至清中叶,营里依方位,分为南、北、西三个营里,此村处于南端,故名南营里。
北营村
北营村位于县城西南,地处平川,东隔铁路与西池村接壤,西隔汾河与公孙堡村相望,南与南营村毗连,北与常青村接壤。
北营村1958年后属冯张公社,后属冯张乡;2001年,撤乡并镇,属大槐树镇。北营村村民以张姓为主。据传与公孙堡张家是一家,村北有土堆为张家坟。
相传,该村原名龙坡。因处于汾河与涧河合槽之处,两河像是两条龙,合槽之处为一坡,依地形为二龙戏珠之象,故名龙坡。后东魏孝静帝为防异族侵略,派大将木耳连杰在此扎营,改为营里,清朝中叶分为南、北、西三个营里,该村居北,故名北营。
西营村
西营村,位于洪洞县城南部,东临范村,西连秦堡村,南依秦壁村,北接姚庄村。
相传,明末时期,李自成进攻北京,曾在此地扎营,名为营里。清朝中叶分为南、北、西三个营。唐朝时,此地有一将军墓,据说这位将军带士兵众多,每人冒点土就可以堆成山,此地就称冒子圪塔,1976年由于水猛涨,土地被淹,大雨连绵,处于汪洋大海之中,人们只好从汾河岸边迁居在冒子圪塔上,此村居西,名西营。
张村
张村位于大槐树镇南部,地处平川,东邻霍侯一级路,西靠南同蒲铁路,南依左北村,北接王村。
该村因离洪洞县城7华里,过去人称7里张村。据老人讲,因张姓居此最早,故名张村。现该村以乔、曳两姓为主。解放初期,村民住宅是沿着村西月牙形的沟垅挖的土窑洞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整个村民住宅都迁上平垣。
王村
王村位于大槐树镇南部,东与东营村接壤,西隔铁路与南营村相望,南与张村毗连,北与西池村为邻。
1958年后属冯张公社所辖,后变为冯张乡;2001年,撤乡并镇后,属大槐树镇。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位将军在此称王,故名王村。
西池村
西池村位于大槐树镇西部,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东邻108国道,西依南同蒲线,南临王村,北接南坂村。
相传村子的西南,有一天然水池,池内常有积水,故名西池。
涧桥村
涧桥村位于县城南部,与县城隔涧河相望,地处平川,东接庄园村,西连南坂村,南邻冯张村,北与县城隔河相望。
涧桥村原名叫涧河村,由于交通不便,为了有利村民,建了一座古桥,方便了村民的来往,使涧桥村民的生活大踏步地前进。为了更好地发展村子,村民们把涧河改为涧桥,是想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庄园村
庄园村位于原冯张乡北部,洪安涧河南边,与县城隔河相望,东邻姚庄村,西连涧桥村,南与东营村为邻,北面隔洪安涧河与县城相望。
庄园村在三百多年前由庄里和园里合在一起,称为庄园,原来园里的空心楼村门上有碑文记载(解放前被拆除)。园里原称——张家园,随着历史的变迁,原来的张姓家族不知去向,搬迁到这里的人逐渐将此改称园里。
据说:庄里原只有一胡姓家族居住,不知何故,这个家族也无踪影,现有住户均系其他地方搬迁至此。
洪洞县名由洪崖古洞组成,古洞就出现在村西头,孙参喜的儿媳现住的院子南墙根是原来的遗址。解放前被拆除,当时洞口在一尊塑神像座后,小庙朝北,砖窑洞结构。
姚庄村
姚庄村位于县城东南部,地处平川,与梗壁村隔河相望。东与秦壁村以霍侯一级公路相隔,西与庄园、涧桥两村相连,南距秦堡村2公里,北隔洪安涧河与城东村相望。
相传,经考证村内有“双柏顶庙”等十三处古文化建筑遗址,及朝官墓地三座,加之民宅建筑、楼、阳、场、井配套,这说明姚庄村曾是富庶鼎盛的繁华之村。据《洪洞县地名录》记载:早在公元25—56年的东汉光武时期,刘秀的部下武将姚期及其家族就居住于此。刘秀称帝后,武将姚期征战负伤,告老还乡回姚庄,在现今庄园村开辟菜园种花养鸡,因当时两村人口稀少,就将姚庄与庄园合并一起定村名为庄园。清末民国初才将两村分开,并因姚期生于此地,定名姚庄村。
秦壁村
秦壁村位于大槐树镇南部,地处平川,东与范村接壤,西与姚庄村毗连,南与秦壁村为邻,北临涧河与李堡村相望。
秦壁村院落建筑以圪窝院子为特点,新中国成立前该村属洪洞县二乡口朝贤坊管理;1958年后,划归为冯张乡;2001年,撤乡并镇后划归大槐树镇。
据传元末明初,陕西米脂县连遭荒旱,先有崔姓逃荒到此,筑土堡曾名崔家堡,后有米脂枣林庄张姓、高姓先后在此地选陷凹之地,挖窑居住,依陕西简称秦,村民在洪崖之下,改为秦壁。
秦堡村
秦堡村(又名凤凰村),位于大槐树镇东北,东与新营村毗连,西与冯张村相连,南与董庄村为邻,北与涧桥村接壤。
秦堡村原属秦壁村一个堡子,后从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行政村,农业合作化后属南垣高级社一个分区;1958年后属冯张公社;2001年,撤乡并镇后,属大槐树镇。
相传,过去村东有座高楼,村西有二郎庙、祖师庙,村南有魁星楼,村北有文昌楼,由四方之庙宇构成凤凰展翅之势,故名凤凰村。因灾荒连年,战乱频繁,村人四处逃亡,后有秦壁村几户人家迁来在土堡内建造住处,改名秦堡。
东营村
东营村,位于大槐树镇南部,地处平川,东与秦堡村为邻,西与张村毗连,南靠冯张村,北与王村分界。
该村原是南营村的土地,因离村子较远,人们耕种不便,部分农民就迁移居住在此地。由于位于南营村的东部,故名东营村。
南王村
南王村位于大槐树镇北部,地处平川,四周低凹成沟,东接三阳堡村,西连侯家堡村为邻,南与北官庄村相连,北与大胡麻村毗连。
传说,在上古时期,南王住有20多户人家。当时尧王在平阳建都。尧王的儿子华池将军在北方守国,闻其父要让位于舜,骑马立即南下到平阳劝尧王,途经此地,患病去世,故名南王。到了元、明朝代后,人们为祭奠华池将军修建庙宇1座——将军庙。庙门有对联一副至今流传:尧王太子英风在,华池将军惠泽深。
还有一说是,南王是一块土地平坦、防涝防旱的好地方,地处原赵城县最南边,农业发达兴旺,村子也旺,故为南旺村。后才改南旺村为南王村。
北玉村
北玉村位于南王村西部,东邻南王村,西临汾河,南靠南玉村,北至下纪落村。
北玉村原名陈功村。村南、村北两个堡子,一个叫南堡子,一个叫北堡子,村内再无人居住。多少年的自然形成,陈功村形成一条大沟(东、西沟)。东、西堡子也没人住了。沟内只几家姓王的人家居住。更名为卧龙沟,这时,有万安镇漫底村姓宋的兄弟三人经常在这一方做生意(墁萝底),经常在卧龙沟姓王家居住。时间长了,人、地都很熟悉,经过双方协商就迁到卧龙沟居住,生活过日子。兄弟三人辛勤劳动,迎来了富裕生活。兄弟三人在官道西边修了一座庙(老爷庙),起名为裕村(当时不知何原因姓王的没有人了)。南靠的是苗村、玉村。苗村在官道东、玉村在官道西靠汾河,经洪水冲塌,玉村也迁到官道东,位置南靠苗村,北靠裕村。在赵城县政府成立期间,苗村、玉村属洪洞管,裕村属赵城管。后来,赵城归于洪洞统一规划时,才把洪洞的玉村、赵城的裕村编成南玉村、北玉村直到现在。
北辛堡村
北辛堡村位于南王东北部,地处平川,东隔铁路与南伏牛村相望,西与董家沟村为邻,南与小胡麻村毗连,北与前街村接壤。村中以张、赵、李、宋、王姓为主。
解放前属赵城县;1958年,属洪洞县雄火公社;1984年后属南王乡;2001年机构改革,撤乡并镇后属大槐树镇。
相传,先前人们以辛勤劳动为生,以堡而居,故名辛堡里。1954年洪赵合并,为与洪洞辛堡区别,依此村居洪洞城北,更名为北辛堡。
大胡麻村
大胡麻村位于大槐树镇南王村北部,地处平川,东与董家沟村为邻,西与沟东村毗连,南与南王村相连,北与秦家庄村接壤。
大胡麻村原属赵城县明姜二区(太岳区三区);解放后,1954年,归洪赵县;1958年,归雄火公社;1984年,归南王乡;2001年,撤乡并镇后,归大槐树镇。
相传,该村旧有麻姑仙居,麻姓仙教人种植胡麻,依特产而名胡麻村,后来村子扩大,分为两村,该村大、人口多,故名大胡麻村。
董家沟村
董家沟位于大槐树镇南王村西北部,地处平川,东隔铁路与南伏牛村相望,西与大胡麻村相连,南与小胡麻村相邻,北与北辛堡村接壤。
原先为独立行政村;1958年,并入大胡麻村;20世纪60年代又分离出来成为行政村;1984年,归南王乡所辖;2001年,撤乡并镇后,归大槐树镇。
该村原为大胡麻村东的一条沟,后来在沟内住有董姓人家,故名董家沟。
沟东村
沟东村位于大槐树镇西北部,地处平川,东与大胡麻村隔河相望,西与上纪村落接壤,南与下纪落村毗连,北与秦家庄村为邻。
原属上纪落村,清末因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和上纪落分社,以村西深沟为界线,该村在村东故名沟东村,成为一个独立行政村,解放前属赵城县;1958年,属洪洞县雄火公社;1984年,属南王乡;2001年,机构改革时,撤乡并镇,沟东村属大槐树镇。
侯家堡村
侯家堡村位于南王村西南,地处平川,东邻南王村,西邻汾河,南邻苗村,北邻北玉村、南玉村。
原村名是堡上。该村南有一堡子顶,据说,不知哪个朝代在此安营,至今地名有南营旱地之称,(现已成为该村南营坟地)尔后相继有乔氏、苏氏先后安居,这样户数增加,再加上这个堡儿那个堡子太多,因为侯氏先到,而人员户数又多,将村名改为侯家堡。
据说在很早以前,侯氏家族两老有四个儿子,后因家庭纠纷,两老分居,老头带走两个儿子奔赴东山(广胜寺)背后安居,剩下老母和另两个儿子在此。由于两老分居,至今该村有一处名老母坟。
苗村
苗村位于南王村西南部,地处平川,东与西永一隔铁路相望,西隔汾河与屯里村相眺,南与北官庄村毗邻,北与侯家堡村接壤。
村中有顺口溜曰:“东高、西常,中间夹着老杨。”该村1994年,划归为南王乡;2001年,机构改革,撤乡并镇,划归为大槐树镇。
该村苗姓始居于此,故名苗村。
南玉村
南玉村位于南王村西南部,地处平川,东与南王村为邻,西濒汾河,南与侯家堡村为邻,北与北玉村毗连。
据说,南玉村原在河西,属于洪洞,古时此地原是慈祥寺。清康熙年间,位于苗村之南的里王村被洪水淹没,里王之住户迁此地居住。因苗姓较多,故名苗峪村,也叫峪村。后慢慢变迁变成苗玉村,又因该村之北有北玉村,该村居南,故名南玉村。
秦家庄村
秦家庄位于大槐树镇南王村北部,东隔南同蒲铁路与胡坦村相望,西与上纪落村毗连,南与沟东村为邻,北与前街村接壤。高速公路从村南穿过。
秦家庄村解放前属赵城县;1958年,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成洪洞县归洪洞县;公社化时属雄火公社;1984年,属南王乡;2001年,机构改革时,划归为大槐树镇。
秦家庄村民以秦姓为主,原属上纪落村,因此地离村庄较远,为耕作方便,秦姓人迁居,后发展成庄,成为独立行政村。
三阳堡村
三阳堡村,地处大槐树镇南王村东部,地处平川,东与北秦村交界,西临同蒲铁路,南与西永一村分界,北靠明姜镇李托庄村,交通便利,土地肥沃。
该村原为洪洞与赵城分界线,原属赵城县南秦乡,后划归为永一管理区;公社化时属雄火公社;1984年后属南王乡;2001年,撤乡并镇,属大槐树镇。
在明清时代,三阳堡村称“永一新堡”里。洪赵两县从村中分界,故称半洪半赵。在清乾隆年间,村东发现一无名尸体,洪赵二县互推不在本县。经申报平阳府,洪洞、赵城、安泽三县令在村中设堂公审,故留村名“三阳堡村”。
下纪落村
下纪落村位于大槐树镇西北部,地处平川,东与南王村接壤,西临汾河与辛村乡马二村相望,南与北玉村毗连,北与上纪落村为邻。下纪落村在农业合作化时,叫雄火农业生产合作社,是著名的小麦高产单位,为山西省小麦生产十杆旗之一,曾出席过县、地、省和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代表大会。原党支部书记还曾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下纪落村原属赵城县;1954年,洪赵合县后划入洪洞县;1958年,农业合作化时,该村属雄火公社;1984年,政社分离,属南王乡;2001年,撤乡并镇,下纪落村被划归为大槐树镇。
相传,汉朝名将纪信、樊哙都是赵城人,从小两人关系很好,结拜为兄弟,常常结伴出游。两人到了河南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刘邦,成为知己。后来刘邦起义,两人一同跟随左右,均成为一代名将。项羽围攻荥阳时,纪信为救刘邦而亡,后将灵柩运回村安葬,落叶归根。刘邦为了纪念纪信将军,特以村中一坡为分界线,坡下为下纪落村,坡上为上纪落村。因该村在坡下,故名为下纪落村。
小胡麻村
小胡麻村位于大槐树镇南王村东北部,地处平川,东隔铁路与南伏牛村相望,西与董家沟村为邻,南与南王村毗连,北与北辛堡村接壤。
相传,有一位麻姑仙子在此定居过,村中为纪念这位麻姑仙子,还建有一庙。由于此地适种胡麻,由此得名胡麻村,后由于村庄扩大,分为两村,该村人少,故名小胡麻村。
上纪落村
上纪落村位于大槐树镇西南部,地处平川,东临秦家庄,西隔汾河与石止村相望,南与下纪落村接壤,该村辖上纪落村、水瓮沟、石板上、四道桥四个自然村。
上纪落村解放前属赵城县所辖;农业合作化时,属雄火公社;1984年,政社分离,属南王乡;2001年,机构改革,划归为大槐树镇。
(1)《赵城县志》记载:汉名将纪信即为此村人。力空《纪信传》载:纪信与樊哙皆赵城人,后二人出游河南,结识刘邦,后为名将,项羽围荥阳,纪信救刘邦而亡,死后运柩回村,落叶归根。为纪念纪信,刘邦命坡上为上纪落,坡下为下纪落,该村在坡上故名上纪落。该村曾有纪信墓与纪信祠。
(2)小瓮沟位于村西部,地处丘陵,在沟中,有一小泉,因地形似盆瓮,故名水瓮沟。
(3)石板上位于村西部,位于汾河东岸,岸边为连山石板,故名石板上。
(4)四道桥位于村北部,地处平川,此地为霍泉北干渠灌溉之区,因旧时官道南北贯穿,四道水渠东西而过,人称四道桥子。农业合作化后,为耕作方便,上纪落部分村民迁于此处,故名四道桥。
上纪落村以秦、李姓为主。宗教文化以佛道二教为主体,村内有老君观、马王庙、寺庙、纪信祠、豫义士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