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文物故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古堰

视通济堰(二首)

【南宋】晁公溯

野树皆绿叶,清江初白苹。

偶来无筮日,小出当行春。

人颂勾龙社,恩沾佩犊民。

横江三百丈,遥见石嶙峋。

往年初堰坏,乐岁亦民饥。

再见龙尾水,如兴鸿郤陂。

名同召伯埭,人立许杨祠。

祝史有祀事,歌予迎送诗。

通济堰位于丽水市西南20余千米的碧湖平原上,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三洞桥)、叶穴(淘沙门)、渠道、概闸、湖塘等组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通济堰拱形大坝位于碧湖平原西南端海拔最高处堰头村外,松阴溪入瓯江汇合口上游1.2千米处,初建时为木筱坝,至南宋开禧元年(1205),由何澹主持改为石坝。现存拱坝长275米,底宽25米,高2.5米,为世界已知最早的拱坝。距通济闸300米的干渠上,有始建于宋政和元年(1111)的石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实例。石函下约1千米建叶穴,洪水期开闸泄洪走淤沙。再下约1千米处为开拓概,干渠从此分南枝、中枝、北枝,实行“三源”轮灌。堰渠纵贯碧湖平原,干渠长22.5千米,分凿支渠48派(条)、毛渠321条,建概闸72座,并开挖众多湖溏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网系,历经千年不变,是我国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成功范例。

通济堰是碧湖平原上的水利命脉,沿袭各朝代都曾经无数次对其加以整修、养护、管理,现仍较完整地存续古代灌溉网系的原貌,至今依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能。

通济堰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