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2021年,全球经济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造成的低点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变种新冠病毒德尔塔、奥密克戎等的出现对诸多国家的经济复苏,以及全球航空业产生较大冲击,疫情持续反复仍是全球经济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除中国外,部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仍难以持续,欧盟经济复苏速度高于预期,美国经济增长势头难以持续。中国疫情防控坚持“动态清零”而非“零感染”,但部分地区出现本土多点散发小范围疫情。中国兼顾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双轮驱动效果显现,经济稳健前行,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之一。美军撤离阿富汗,阿富汗塔利班组建新政府,伊核谈判取得进展,中美两国开展多次高层战略会谈,局部区域不确定性加大。世界经济若要持续发展,需要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加强多边合作才是发展的关键。
面对不确定的复杂态势,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9%。欧盟天然气、电力价格飙升,屡创新高,令欧洲能源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美国经济明显回升,高盛集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预测202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增速超5%,IMF预测美国GDP增长6%。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担忧,或将进一步增加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日本政府下调经济预期,预计2021年GDP增幅为1.6%,内需低迷、复苏乏力导致日本经济增长承压。英国经济受疫情、“脱欧”及供应链“瓶颈”影响,通胀水平居高不下,下行趋势明显。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l Energy Agency,IEA)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21》,预计2021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4%,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世界石油需求量比2020年上升550万桶/天,恢复至9890万桶/天,达到疫情前97%的水平;天然气消费强势反弹,比2020年上升4.6%。2021年,原油价格震荡上涨,其间有明显回调,但上行延续性较好。供需错配,是原油价格震荡上涨的核心推动力。从需求端分析,2021年全球疫情散点式暴发,全球经济复苏存在区域性不平衡,但整体经济稳健向好,进一步推动全球能源需求;从供给端分析,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及其合作伙伴(统称为OPEC+)主导的减产协议,对整个油市的再平衡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沙特单方面的额外、自愿减产,以及下半年OPEC+基本维持月度40万桶/天的“克制性”增产,在确保原油产量有序增长的同时,避免了过度增量引发油市异常波动的风险。在全球能源需求稳步提升的背景下,OPEC+“克制性”增产,美国原油产量增幅有限,供需错配令石油库存持续下降,基本面经历了由陆续再平衡向供需收紧的转变,从而推动了油价的稳健回暖。2021年,布伦特原油年均价格70.86美元/桶,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WTI)年均价格68.13美元/桶,与2020年相比分别上涨68.88%和73.98%。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之年。国内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战略逐步实施,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的同时,加大保供稳价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且稳中有升。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4.37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要素市场化改革等重大举措、海南自贸港等更高层次对外开放都将不断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双碳”目标下,政策调控趋严,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要求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推动能源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国家能源局加强能源市场监管和行业监管,中国石油流通行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优化调整迫在眉睫。其中,成品油市场政策频出,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对部分成品油征收进口环节消费税的公告》,下游市场竞争全面升级,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一系列专项工作小组整治行动与价格机制改革要求下,成品油质量要求升级提速,成品油市场愈加规范化。
2021年,中国炼油能力实现进一步增长,炼化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双碳”目标促使炼厂转型压力增大。中国炼油能力首次突破9亿吨,超过美国,达到9.25亿吨/年,全年加工量7.04吨,同比增长4.3%;成品油产量3.57亿吨,同比增长7.9%;成品油收率57.1%;主营炼厂平均开工率75.2%,同比增加3.8个百分点;独立炼厂平均开工率72%,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进口原油5.13亿吨,同比下降5.4%;成品油出口大幅减少至4033.4万吨,同比下降11.8%,成品油库存震荡回落。多重因素叠加共振令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一度涨至近年来高位。需求端,中国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坚持“动态清零”而非“零感染”,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成品油消费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达到3.2亿吨,两年平均增长1.9%;汽油消费两年平均增长6.9%;柴油消费全年增长4.5%,与2019年基本持平;航煤消费两年平均下降8.4%。政策端,能效标准指导意见出台,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石油成品油流通领域标准化加强,行业规范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成品油流通领域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2022年,预计石油消费7.48亿吨,增长4.3%。中国将会进一步淘汰1.97亿吨的落后产能,有利于整个炼油结构的持续优化,预计炼油产能增加至9.37亿吨/年,成品油产量4.23亿吨,同比增长1.4%,成品油净出口将继续减少至3200万吨左右。“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新增炼油产能1.1亿吨,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炼油产能国。
2022年,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复苏,新冠病毒虽然不断变异,但随着疫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发挥作用,原油需求将复苏,达到疫情前水平。受“双碳”影响,国际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投资减少,OPEC+增产谨慎,国际油价涨势持续。尽管西方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政策,优化基础设施、缓解运输“阻点”、应对供应“断点”,但长期布局难解现实困境,供应链危机在2022年将持续恶化。疫情的持续暴发,或将导致2022年全球石油库存持续下滑,推动油价持续上行。OPEC+将维持稳健的增产路线,美国引领非OPEC+成为石油产量增长的主力军,原油供应上涨势头强劲。在综合分析各种预测依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正常状态下,国际油价仍有上涨空间,2022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将可能在75~95美元/桶震荡,若某些地缘政治风险攀升,尤其持续发酵影响能源供给格局,则国际油价可能超过120美元/桶,甚至更高。全球油气市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除疫情因素外,亚太地区中美经贸摩擦再升级、美国结束对阿富汗二十年战争、非洲政局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将对全球油气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中国继续加强“一带一路”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继续深化油气市场改革,对全球油气行业产生重要影响。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累计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保有量的2.6%。国家出台政策支持换电模式发展,总体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新能源汽车购买量持续高速增长对成品油消费形成一定规模的替代。2021年,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各项政策,积极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扶持力度,解决现有的消纳问题。风电与光伏装机容量与发电量均稳步增加,生物质能源与氢能成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安全等优势,发展速度较快,对汽油、柴油等传统能源的需求份额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是一部全面分析和研究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并对趋势予以展望的行业年度报告,由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完成,按年度向全社会公开出版发行,此《蓝皮书》已是第五年出版。《蓝皮书》共分四大部分:宏观环境及对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分析、国内外石油市场现状、石油流通行业展望和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第一部分为宏观环境及对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分析,主要分析国内外宏观环境对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的影响,包括国际宏观环境及对世界流通行业的影响分析和国内宏观环境及对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分析等;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石油市场现状,从产业整体发展角度重点分析国内外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现状,包括国际石油市场现状、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现状;第三部分为石油流通行业展望,从原油市场、天然气市场、成品油市场、炼油业等角度对国内外石油流通行业进行展望,主要包括国际石油流通展望、国内石油流通展望等;第四部分为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从环保、市场、法制环境等角度分析石油流通行业现存的问题。
《蓝皮书》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年鉴,也不是以大段文字和数据图表堆积为主的学术论文组合,而是以年度分析和来年展望为基本特征的行业发展报告。宏观环境及对石油流通行业的影响分析、国内外石油市场现状、石油流通行业展望和中国石油流通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等四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和互补性,各部分在编写上独立成篇,因此读者可以根据需要和兴趣分别阅读。《蓝皮书》以文字分析为主,辅以必要的数据和图表,文字描述力求言简意赅,分析和展望力求具有逻辑性、高度性、概括性和权威性,分析结论力求对相关部门和油气企业的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性。
《蓝皮书》的作者主要来自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石油销售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和中化石化销售有限公司等单位,该作者团队长期从事石油流通行业的发展研究,具有国内一流和一线的行业专业基础。作者团队本着促进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的良好愿望,除从行业发展整体上分析外,还对有关行业热点问题提出看法和观点,希望能引起社会关注和讨论。作者团队努力开展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试图得出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的正确结论,以尽可能客观地总结行业规律、分析发展趋势为己任。《蓝皮书》具有较强的可信度、权威性和时效性,对于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蓝皮书》编写分工如下:
行业环境与政策:薛淑莲、杨卫东、郭风、邢阳、杨鑫磊。
炼油与市场供给:马郑玮、杨荔、荆璐瑶、王越、高思奇、娜迪拉。
成品油价格与批发:刘力、毕希、陆宽玉婷、刘绪康、李昱良、曹峰、褚方静。
成品油储运与燃料油:齐明、杨济宁、周欢、汪舒明蕊、徐凤谦、贺盈、姜莹、董丹丹、王凯。
加油站建设与经营:冯晓丽、孟思琦、孙桐、郭肖月、李慧、王百照、单建明、田海杰、薛云、魏诗惠、倪好。
航煤、石油焦和国际贸易:胡东欧、胡启迪、钟化鑫、杨济宁、曾露。
成品油市场需求:方红、于楠、钟小春、陈雅雯、李政、杨欢成、李瑾。
新能源:于楠、陆宽玉婷、娜迪拉、廖云星、贺美、孙悦。
专题:“双碳”目标驱动下的石油石化行业绿色发展(郭风);以第三方为主体的成品油行业监管制度研究(孟思琦);成品油价格波动及对混烃轻循征消费税的影响(齐明);市场化环境下成品油销售企业客户开发策略研究(单建明、于楠);“双碳”背景下成品油销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究(李秋兰、方红、钟小春);2021年中国船供油市场回顾及2022年展望(田明);中国石油焦行业年度发展特点、问题及展望(曾伟);“十四五”期间成品油消费影响因素分析(钟小春、方红、于楠);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分析(吴金);石油石化行业应对碳边界调整机制策略探究(胡启迪);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现状及对策建议(于楠、褚方静);石油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许斌);探索行业协会的发展及建议(暴广军、吴勇、陈清、武春光、李鸿材);WTI原油期货价格与欧洲碳期货价格关联性研究(马郑玮、闫雨欣、丁熠达、吴楠);大型工程建设企业推广智能撬装设备的可行性(王景超、暴广军、武春光、吴太南、张康立、蒋山、李鸿材、孙小强、袁惠容、刘建北)。
附录:毕希、胡启迪、刘绪康。
孙仁金、董秀成、邸建凯和许斌统领《蓝皮书》的框架设计,并负责组织全书编写;于楠负责稿件收集和统稿工作;孙仁金、董秀成、邸建凯和许斌负责《蓝皮书》最终统撰与核定工作;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邸建凯、孙仁金、董秀成、丁志敏、张建才、刘贵洲、白俊、郝鸿毅、刘小丽、戴家权、韩雪岭、田明、肖铁岩、王旭东、陈卫东等专家进行了审订工作。特别感谢中国经济出版社李祥柱、李玄璇编辑对本书的鼎力支持。本书撰写过程还得到了众多专家及机构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报告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委会
202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