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经济学:锤炼经济学思维的115块拼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拼图004 政府的“臭脚”

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经济学巨擘——英国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他是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的学说之所以备受追捧,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他的学说拯救了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另一个是他的观点充分迎合了政府随时对经济“插上一脚”的内在冲动。

先说第一个方面,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与以往的历次危机相比,它有以下新特点:首先,持续时间长达5年,实际上造成了长期萧条的局面;而以往的危机,生产下降的持续时间不过几个月、十几个月,如何解释长期萧条局面的形成,便成为经济学面临的一大课题。其次,这次危机造成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都是以往的危机所难以比拟的。1932年,世界的工业生产比1920年下降1/3以上。在5年的时间里,世界总失业人数由1 000万增加到3 000万,加上半失业人数共计4 000万~5 000万人。其中美国失业人数由150万增加到1 300多万,失业率接近25%。这次危机使世界的工业生产倒退到1900—1908年的水平,英国甚至倒退到1897年的水平。而以往的经济危机,生产水平通常只倒退一两年。最后,这场危机不仅仅是一场生产危机,同时也是一场金融危机。它的开端便是纽约股票市场于1929年10月爆发的行情暴跌,事后不少国家的股票交易宣告破产。美国的股票价格平均下跌了79%。许多银行由于猛烈而持续地爆发挤提存款、抢购黄金的风潮而破产倒闭。更为严重的是,在以往的危机中时常采用的旨在摆脱危机的金融货币政策完全失灵。

凯恩斯

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产能大于有效需求,一旦有效需求不足的缺口暴露出来,就会出现经济危机或大萧条。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是不需要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刺激经济的。经济繁荣期,一群中小企业一哄而上,纷纷采购原料,雇佣工人,支付工资。工资是立即支付的,产品生产则需要一个周期,于是社会上供需两旺。如果没有继续追加投资的话,这些产能达产以后,能提供的商品总量必然高于工人工资总量,中间的差额就是利润。如果没有第三方,比如经济殖民地、比如封建地主提供利润,那么就会出现大规模的产品滞销。最终,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工厂倒闭。

所以,资本主义国家有巨大的动力向外扩张,寻找新的市场。世界没有全部被征服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危机就向其他国家倾销商品,也不需要凯恩斯主义。可惜好景不长,每次危机都会有一批小资本破产,一部分资本兼并同行以后幸存,这些兼并同行的资本开始掀起新一轮投资高潮。金融介入以后,这种兼并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到了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积累了高度垄断的经济基础。

垄断以后,就不存在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市场份额的可能了。垄断企业对市场有效需求知道得一清二楚。由于竞争导致的经济复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长期的停滞。地球是有边界的,资本的扩张是有极限的。截至19世纪末,落后国家基本都成为了经济殖民地。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很容易出现长期的停滞。这时,就需要政府出钱把多余的产品消费掉,维持一个虚假的繁荣。

虽然凯恩斯主义红极一时,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普遍滞涨出现,也显得有些失灵了。于是凡勃伦效应、加尔布雷思二元体系等纷纷探索出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瑞典经济学家阿瑟·林德贝克,他提出:传统的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都不理想,理想的社会经济制度应该是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混合经济”制度。该制度的实质,就是为了寻求集权和分权的最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