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002 “看不见的手”
一直到15世纪末期,西方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瓦解,商品货币关系建立,统一市场形成,中央的君主政体出现,才使得整个国家的致富问题、政府的税收财政问题日益重要起来。这以后几代人里,以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等为代表,无数人致力于专门研究这项冠以政治经济学以区别于家庭财富管理的经济学。
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斯密出生在苏格兰一座名为柯科迪的小镇上,他是个遗腹子,父亲在他出生五个月前就离开了人世,这是一件十分不幸的事情。然而,就是这个不幸的婴儿,日后与同时代的休谟、卢梭、伏尔泰、狄德罗、康德、富兰克林、埃德蒙·伯克等伟大的思想家们一起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巨浪,他和他的《国富论》,成就斐然,成为启蒙时代的一部分,被永远铭记于史册。
1776年3月9日,斯密经历了“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创作,近千页的大部头《国富论》正式出版。该书创作和出版期间,欧美大陆正发生着历史性巨变。在创作期间,北美洲爆发了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独立战争的导火索。在这一问题上,斯密观点十分鲜明,他认为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引发了倾茶事件,同时他还批判蓄奴政策和黑奴贸易,指责英国政府限制性的殖民地政策阻碍了财富增加,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斯密这一系列主张,都体现在《国富论》的自由市场理论中。自由主义是《国富论》的灵魂所在,它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典型产物,带着强烈的启蒙精神。《国富论》出版4个月之后,北美发布了《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据称,《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美利坚开国元勋之一的富兰克林于1775年在伦敦与斯密有过会面,并看过《国富论》的部分手稿,《独立宣言》的基本精神是否受到了《国富论》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斯密在回答“财富是如何增长的”这一问题的时候,给出了四个字的答案:自由市场。因此,一般将斯密的学说称之为“自由市场学说”。斯密反对贸易限制,在《国富论》中,他提出了一个“自由国度”的设想:“英国无论如何都应该成为一个自由港……来自所有国家的所有商品都在这里实现自由贸易、自由交换。”这个自由市场的运行,主要依靠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他描述道:“每个使用资本和劳动的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后人一般认为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来隐喻市场规律。
“看不见的手”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探索市场规律之门。真正推动市场运行的原动力是人的自利之心。斯密在《国富论》中非常经典地写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通过追逐自己的利益,他们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斯密认为,利己和利他在自由市场中其实是可以统一的。不过,每个人的自利行为最终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个市场法则一直备受争议,它也是反对者攻击斯密自由市场学说的关键点。不过,此后百年,经济学家不但没能突破斯密的瓶颈,反而误入了斯密开创的均衡范式的“完美”陷阱。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在《经济分析史》中全盘否认了斯密的贡献,认为斯密将经济学引入了歧途。奥地利学派的传人罗斯巴德甚至在《亚当·斯密前的经济学》中将斯密蔑称为“一个剽窃成瘾的学者”。这种评价对斯密来说当然有失公允。斯密是一位杰出的学术综合者,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学科开创者。斯密的《国富论》固然有缺陷,但他的自由市场学说启蒙了世人。他给人类的新时代指明了一条道路——自由市场将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财富、真正的自由与永久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