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政治 重实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而且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了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之一。第五部分第三条专门讲了乡村振兴战略,在第六部分和第九部分也做了一些关于农村工作的安排和要求。十九大报告里只有三处讲到“优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其中之一。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很好地理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十九大报告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全程领导了十九大报告的起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与农村问题,2012年2月16日在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上致辞时明确提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将“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作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农业与农村发展状况,对在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农业与农村发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指示和思想指引。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鄂州市考察农村工作时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农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于一体,伴随和支撑着整个人类进化史,并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越来越表现为多功能性的永恒的魅力产业。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重点体现在它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根本,农产品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十分危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优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原则,保证粮食等农产品的自给率,粮食生产不可能完全交给市场、交予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业基础性地位的再一次重申。中国乡村具有城市不能替代的功能和地位: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之载体,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之根;农村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粮食和劳动力,而且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乡村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属,城市文明和文化发展离不开乡村。

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不平衡来看,一是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二是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三是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不充分来说,一是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二是土地、劳动、资源利用不充分,三是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公共服务不充分。新时代主要的矛盾转化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比如,过去主要关注数量保供给,现在更加注重质量保安全。再如,过去强调农业发展,现在还强调围绕农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又如,过去主要是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让农村宜居、宜业,现在还要求能够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度假、投资、兴业。还有,过去讲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现在不仅要满足这些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就学、养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方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样一个历史交汇期提出来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主要是扭转长期以来的城乡关系,由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具体体现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既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发展、新部署与新战略。

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新征程中“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乡风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尽相同。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更是一次文化复兴、生态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十九大报告用“五句话、二十字”概括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确保粮食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就是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进步,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进一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治理有效,就是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弘扬社会正气、惩治违法行为,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就是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实现经济宽裕、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文件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作了部署。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

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了六条政策举措,可以概括为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产权制度和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在这里,我们先学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问题。十九大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部署了许多重大改革任务,要求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三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一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效能。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公共服务向乡村转移。三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村民委员会履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功能,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在议事决策中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组织决定,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法治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