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期待,便能坚持下去
很多时候,牺牲短期享受会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更大的利益。人只要有期待,再大的痛苦都可以忍受。
一个学生来信说,他知道要努力读书,只是一看到课本就厌烦,读不进去,想问有没有帮他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心理学中倒是有些改变厌恶态度的方法:将一个喜欢的“报酬”与不喜欢的行为联结在一起,慢慢改变对这个行为的态度。最好的例子是美国杜克大学的教授丹·艾瑞利。18岁时,身旁的化学照明灯突然爆炸,使他70%的皮肤受到3级烧伤,在病房躺了3年。雪上加霜的是,输血时,他又不幸染上了肝炎。1985年的时候,医生并不知道有C型肝炎,只知道他得的不是A型肝炎,也不是B型肝炎。他在医院中被折腾了很久,万幸没死。
8年之后,他在念博士时,肝炎再度爆发,这时已经知道有C型肝炎,而且也有干扰素可以治疗。然而,干扰素的副作用会令人非常痛苦,导致发烧、反胃、头疼、呕吐、发冷,整个疗程下来要18个月,每周需注射3次干扰素。很多人见到这种情形都不敢尝试,但对艾瑞利教授来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别无选择。他每周一、周三、周五晚上自己给自己注射干扰素,然后躺在床上,旁边放个桶,准备接呕吐物。注射当晚,艾瑞利教授总会呕吐、头疼到第二天中午才能起来上课。很多病人因为无法长期忍受这种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治疗都半途而废,只有他坚持走完了疗程,打败了C型肝炎,活到现在。
“正向长期效果”的力量
艾瑞利教授是怎么做到的呢?他用的方法就是前面心理学中所说的:为了正向的长期效果(活下去)而忍受负向效果(呕吐、头疼、忽冷忽热)的方式。
首先,他选定一件自己最喜欢做的事⸺ 比如看电影,来当作奖励。在每个周一、周三、周五下午放学时,先租一部当红的电影,告诉自己:“一打完针,我就可以看电影。”他把“打针”与“欣赏一部好电影”结合在一起,回家立刻替自己打针,然后跳上床准备看电影。慢慢地,他养成了对周一、周三、周五的期待,每次想放弃治疗时,脑海中就浮现所看过的好电影,并且告诉自己看电影时有多快乐:只要一打完针,电影马上就来。这样的方法不仅使他成为唯一走完全部疗程的病人,也救了自己一命。
人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很多时候,牺牲短期享受会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人只要有期待,再大的痛苦都可以忍受。19世纪末,广东人去美国当苦力,在内华达的沙漠筑铁路时,靠的就是一股“改善亲人生活”的期望,使他们得以忍受40摄氏度的酷热及恶劣的环境。有句谚语:“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把现在做功课的痛苦,跟将来成为一个有智慧、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的快乐联结在一起,就能像艾瑞利教授一样成功达成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