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白相承人家,志度渊远父子
一 “吾本寒家”
司马光,是宋代陕西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若要寻根溯源,则夏县司马氏的先世是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代。司马孚是西晋奠基人司马懿之弟,其裔孙征东大将军司马阳葬于陕州安邑县涑水乡高堠里,从此子孙就定居于此。后魏时,分安邑设夏县,司马氏遂世为夏县人。司马光的学生马永卿曾为夏县令,据他所言,司马光的故居就在鸣条山下,可能就是今山西夏县坡底村一带。时移世易,司马氏家族家道中衰,唐五代以来,家境并不宽裕,仅以自给。司马光在撰写其两位远房堂伯司马沂、司马浩行状与墓表时写道:
自唐以来,仕宦陵夷,降在畎亩。然累世兄弟未尝异居,故家之食口甚众,而生业素薄,无以赡之。……君(沂)于是治田畴,缮园圃,修阑笠,完囷仓,虽有佣保,必以身先之,使莫敢不尽力者。夜则侧板而枕之,寐不熟辄寤。当是时,田不加广而家用饶,又未尝为商贾奇邪之业,一出于田畜而已。诸父兄皆醉饱安佚,而君无故不亲酒肉,遇乡人之匮乏者,或解衣以济之。[1]
府君讳浩……于宗族恩尤笃。司马氏累世聚居,食口众而田园寡,府君竭力营衣食以赠之,均一无私,孀妇孤儿,皆获其所。凡数十年,始终无私毫怨言。家贫,祖墓迫隘,尊卑长幼前后积若干丧,久未之葬。府君履行祖墓之西,相地为新墓,称家之有无,一旦悉举而葬之。[2]
不过,这个家族在乡里仍有相当的声望。五代时,司马光的高祖司马林、曾祖司马政因时局动荡,政治黑暗,均不从政,但“皆以气节闻于乡里”,受到乡人的尊敬。堂伯司马浩在乡里也是位有影响的人物。乡里的田地一直靠引涑水灌溉,年代久远,河岸越来越深峭,涑水不能引导上岸,田地日渐硗瘠,以致所获不足以完粮纳税。于是,司马浩率领乡里人言于县官,于涑水下游“筑塌”以提高水位,使涑水“复行田间,为民用,至于今赖之”。由此可见,四百余年来司马氏家族已由帝王之胄沦落为诗书耕读的乡绅之家。
不过,宋初司马氏家族已有人进入仕途。司马光祖父司马炫,考中进士,官至耀州富平县(今陕西富平县)令。而真正使涑水司马氏家族成为名门望族的则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