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名家名言

法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要数莫泊桑,俄国当推契诃夫,美国则是欧·亨利。可以说,他们是世界上三位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

欧·亨利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年9月11日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格一位医生家。三岁丧母,幼时在堂亲办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十四岁到本地一家药房当学徒,前后干了五年。十九岁到西部得克萨斯州一个牧场做客并养身体,住了两年。二十五岁与一位十九岁的姑娘结婚,当年在《底特律自由报刊与真实》上首次发表作品。

这位作家仅享年四十八岁。他只写短篇小说,一生作品近三百篇,分别收在十四个短篇小说集里。至1920年,即他死后十年,他的小说销量达五百万册。1918年,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延续至今。

欧·亨利最有名的小说Gifts of the Magi曾收入我国中学课本,篇名“礼物”。一个流行很广的译本译为“麦琪的礼物”。笔者译为“圣贤的礼物”。

欧·亨利曾明确说,他写作的目的只有一个:供读者消遣。这个目的使他的小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作家在展开故事情节时,将某一与主题密切相关但并不触及最重要事实的方面着力描写,最重要的事实却仅一笔带过,读者即使心细也难看出埋下的伏笔。结尾时,笔锋一转,写出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结局,叫人为其构思的巧妙拍案叫绝。

第二个特点是幽默。他的幽默有的表现为夸张,有的表现为语言俏皮。还有的表现在事情发展的结果,如《忙碌经纪人的婚姻大事》结尾的可笑。

然而,欧·亨利似乎以悲观的眼光看世界,作品很多以悲剧结尾。有的是大悲,例如《带家具的房间》中的主人公最后自杀,《最后一片叶》中的老画家死于肺炎。但更多的悲是小悲,如《多情女的面包》中的主人公求偶的愿望落空。

欧·亨利的作品受到读者广泛喜爱,但有的文艺批评家认为他的小说写得浅薄,有的说他的小说找不出一个写得真实的人物。对此,本译者不敢苟同。欧·亨利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他所处社会的看法。他在1902年后移居纽约,成了专业作家。他在西部虽只在成年不久后居住了两年,但西部留给了他极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基本上写纽约和西部。纽约高楼林立,富翁众多,热闹繁华,但对于这些,欧·亨利只略带几笔。在他笔下,纽约是个神秘古怪的事情层出不穷的地方。他主要写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对纽约人有褒有贬。但是欧·亨利对西部人明显有好感。他们善良,淳朴,勤劳,能干,豪爽,富于同情心,特别是重朋友义气。

在欧·亨利的作品中,社会地位相同的人都有好有坏,但他的感情倾向、是非观念是非常清楚的。例如,他同情低工资的售货员,但也不客气地勾画出了她们的虚荣心。他揭露骗子的罪恶勾当,但并不讳言许多受骗的人本身就爱贪小便宜。

欧·亨利的小说之所以风靡一时,固然与他的写作技巧有关,但不能否认,也与他对社会和人物描写的真实性有关,尽管他的描写往往非常夸张。事实上,文学作品要想受读者欢迎,都必须真实反映生活。连神话、童话都不例外,它们反映的是人们的思想。

欧·亨利是美国作家,但其影响早已越出美国的国界。他的作品在我国早有翻译,但流传较早和较多的一个译本偏重直译。翻译界历来有直译与意译两个不同取向。本译者主张意译。我国当代大翻译家傅雷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本仿佛是原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如果读本书的朋友觉得看本书像看欧·亨利的中文写作,而翻译界的朋友们将本书与原文对照,又觉得本书并未因文害意,本译者的劳动便算是得到了最大报偿。

张经浩

2009年8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