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共四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传统文化,是在文明演进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本书所说的传统文化,特指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来讲,则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称中国文化或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闻名于世,以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而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前列。

古代中国几经朝代更替,但中华文化却不断与各种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出现了更为多样的思想内容。这并不影响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反而因为有了这样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在多方面的发展变得更为成熟。

中国自古就是文化大国,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也是教育大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直伴随着教育前进。中华文化传承至今没有中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的传承。中华文化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

文化也好,教育也罢,都是由人来开创的,这些人就是伟大的古圣先贤。中华文化的传承,就仰赖这些熠熠生辉的文化大家、教育大家。古代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们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育理念,涉及教学经验、教学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师道思想等,提出了很多极具教育价值的思想见解。这些思想超越时空,几千年来一直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富有教育启迪意义。这些教育理念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对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古圣先贤也给后人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经典,它们承载的是常理常道,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是文化教育的根本,千古传承,屹立不摇,因为它们合乎天地之道,合乎人之道,合乎教育之道!今天,我们依旧需要从这些历久弥新的教育经典名篇中汲取精神养分与力量,进德修业、教书育人,让中华五千年积淀的优秀教育经验和智慧结晶成为人类前行路上的明灯。

古圣先贤还留下了众多极富教育意义的故事,为后世树立了教育典范,如孔子“无私无隐”的教育大爱,“孟母三迁”背后的教育要素,季札“心已许”也要守信的风范,宰予并非“朽木不可雕也”、曾子孝道之教的深意,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情怀,“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的千年典范,王祥“卧冰求鲤”的教育真相,杨震“四知堂”的教意等,都值得今天的师者细细揣摩并从中萃取教育的原意,进而领悟古今相通、永不过时的教育真理,最终对古圣先贤的教育生起无限的感佩,并对当下的教育给予最深情的眷注。

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里蕴含着太多亘古不变的教育精髓,涉及传统教育的内容、目标,为学的次第、过程,教师的修养、心理构建等方方面面,对今天的教育有启示作用。一些看似“极小”的教育点却能“四两拨千斤”,实在不容小觑。如果细细品味古圣先贤所倡导的思想,就一定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伟大,感受到古圣先贤处处为子孙后代着想的那份心意。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教育与国势相连,教师与国运相牵;对于一个人来说,教育与人生相连,教师与成长相牵。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见,教师之于个人,之于社会、国家有多重要!

古训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人亦崇奉“天地君亲师”,“师”与“天地君亲”并列,足见其地位之高。“天地君亲师”,是古代祭祀对象,牌位供奉于中堂,是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体现了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

《周易·蒙卦》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在儿童未开化时,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最大的功业。天下没有比“蒙以养正”更伟大的事业了,这是师者的荣耀。但这却要求教师先“养正”自己,要通过学习,正确、深入地认识中华文化,之后再“养正”学生。

西汉哲学家、文学家扬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意思是,老师啊老师,你是给儿童立命的啊!所以,单纯努力学习不如努力寻找老师,老师是人的模范。的确,父母给孩子的是有形的身体,教师给孩子的是无形的智慧。教师可谓责任重大,因而对于教育一事,不可不慎重,不可不用心。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中华文化中来。所以,教师要研习中华传统经典,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提升文化素养,发现教育规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教育遗产。这是责任,也是义务。教师早一天学习中华文化,就早一天明理,也就早一天成就自己和学生的卓越人生。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时曾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总书记还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实际上,这“四有”与孔子倡导的儒学总纲、君子标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完全一致的。由此可见,“四有好老师”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中国教师的无限期许,期许中国教师都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要做好老师,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就应该坚持道德准则,就应该具备大爱之心,就应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游刃有余。再进一步而言,要做好老师,就应该成为一个爱与智慧的发光体,自亮亮他;要做好老师,就应该成为“学生的幸运”“学校的光荣”“民族的希望”!而这就是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理想与信念。

王阳明曾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立志,就做不成事;人无大志,又怎么可能有想要努力奋斗的心呢?所以,教师也需要立志。一个人立,便有一分希望,十个人立,便有十分可能,如果教师都能以“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心中大志,教育事业怎会不兴旺发达?古圣先贤的智慧怎会无人继承?到那时也就应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了,正是所有人都期盼的盛世。

身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应该立志做新时代征程的无畏战士,追随古圣先贤,让先哲的文化与教育智慧再次光耀四方、泽被后世,让中华文化的薪火得以永续发展,让中华文脉得以继承传播。

这本《传统文化里的教育智慧》分为阐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内核、挖掘传统文化里的教育理念、领略传统文化里的大家风范、剖析传统文化里的教育名篇、解读传统文化里的教育故事、探寻传统文化里的教育启示六大章,精心打磨了五十五个传统文化教育主题要点,为教师提供智慧施教的通关攻略。希望教师能够借由此书破解传统文化学习与教育之困,提升文化自信与教育素养。

本书汇聚了核心的、根本的传统文化思想,阐述了最正统的传统教育观念,重在凸显深藏于传统文化中容易被忽视、误解,实则精妙无比的教育智慧。本书对传统文化里的教育智慧的解读通俗易懂,有理有据,有助于教师建立教育自信,缓解内心焦虑,快乐从教,幸福为师,是每一位教师都读得懂、学得会、用得好的传统教育读本。

今天的教育需要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与营养,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也必将在具有中华文化素养的教师努力下,继续锐意进取,奋勇向前,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实现跨越式发展。而这,也是所有教育人心中的中国梦、教育梦。

江河若断流,吾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失传,吾辈何颜见祖先?在新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行动起来,让家国情怀扎根于心灵,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祝福每一位中国好老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