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融美乐创的价值追求
作为校长,我一向尊重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发展基础。约四年前,在调任高科实小后,我将自己的教育主张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融美乐创”的办学主张,秉承“人人有自信、处处有合作、天天有追求”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幸福成长的创造乐园”的办学愿景,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渐扎根与生长,继而也逐渐成为引领我们高科人共同坚守、坚定前行的“动力之源”。
融美乐创,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五育融合,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融合各类资源,创设美的教育样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未来的美好人生打下生命底色。在办学实践中,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眼于变革育人方式,推崇向美的育人文化,研发尚美的课程体系,架构慧美的激励机制,创设和美的育人格局,引导学生尚德明理有厚度、乐学善思有深度、自主健康有宽度、尚美乐创有高度、实践服务有温度,积极培育“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行动有力量的未来创造者”。
一、学思悟行,现代学校教育之味
(一)学——现代学校之精神所在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社会生产方式从劳动力依赖转向科技依赖,物质从短缺到日益丰盈,智能化重新定义社会生产、生活以及交往,人的解放和自由带来新的精神挑战,随之产生的现代学校的精神特征表现为:获取知识、保存和传递文化更多让位于网络,工业生产让位于人工智能,历史上学校存在的价值基础动摇,精神建构成为新的使命。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认为:学校的使命和价值在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学校是实现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地方,人本是价值基础;二是学校的工具价值通过本体价值实现,价值引领是基本特征;三是学校围绕人的价值实现促进生产力、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的发展;四是学校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地方,将越来越注重体验感受,支持成长;五是学校环境表现为个人学习、群体成长,资源学习、教师引导,自主学习、社群进步;六是学校是社会模拟场、文明博览园、精神共同体,教师是平等对话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自主发展者、尝试与探索的实践者。
(二)思——学校教育之核心所在
学校是一个有着鲜明价值追求的机构,注重价值引领,践行价值领导,建构基于价值精神的共同体。学校关注教师精神生活,以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凝聚教职工;注重学生的价值引领,以价值与意义建立学生成长激励机制。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注重人的精神成长,以使命与责任支撑意义与价值,学校将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希望与探索。
教育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实践。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应为学生找到激发潜能之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力、选择力、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既是一个培养目标问题,也是教育的社会价值问题。
人具有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教育应该呵护、关怀、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潜能,使学生能够清晰认识自我生命的潜能,大胆去追寻自我生命的价值,自信地去展现自我生命的精彩,做好融入未来社会、创造美好生活的全面准备。教师的职业价值就是通过实施有意义、有意思、有温度的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育生命自觉,引导学生追求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培养具有爱国心的现代文明公民。
(三)悟——践行于行之方向所在
学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本性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起点和基石。作为校长,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与支持应更好地落实于温暖实在的教育行动之中。从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引领,从环境创设和课程研发,从校长与学生间的相处细节,从作业的布置及评价方式等全方位体现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尊重、信任以及用心关注。实践中要切实把握、践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遵循人文性原则,从约束性向发展性转变。教育要遵循生命所具有的完整性、自主性、超越性、独特性等特性,能够践行人文关怀的教师才是有影响力的教师。我们倡导教师要蹲下身,平等尊重学生;仰起头,倾听读懂学生;摊开手,悦纳理解学生;握紧拳,关怀激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潜能,促进成长,使他们成为对社会、自我都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使教育成为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相统一的过程。
二是遵循情感性原则,从单向性向双向互动式转变。“生命世界是一个生命能量交换场,每个人在生命成长中都需要不断地补充能量,同时也为他人的生命提供支持能量……生命教育本身就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陶养生命的过程,就是给个体生命注入生命能量的过程。”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品德的形成过程包括知、情、意、行,而德育主客体双方情感的交融是关键。没有情感传递的教育,难以触及学生心灵,要充分发挥情绪情感的弥散性、激励性和感染性的功能,高度重视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满足生命需要。
三是遵循体验性原则,从封闭式向开放融合转变。体验是个体对感受的再感受,对知觉的再知觉,对经验的再经验。人是在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感悟与理解中深达内心而获得生命成长的,而不是在自我封闭中自发生长的。离开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体验来谈教育,无异于无本之木。
要实现教育方式的真正变革,需要通过搭建平台,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机会,在实施过程中尊重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体学生的生命特征,在课堂内外的参与、实践中调动学生全部感官,使之整体积极参与。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把知识学习变成学生生命需要的满足过程,提升感受、加深理解。让每一项活动都能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一次次的生命体验过程,让学生得到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生命之珍贵,感受关爱之温暖,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激发他们创造生命之美的热情。
二、唤醒生命能量,奠基生命之美
教育是一种生命能量的唤醒。那么,是唤醒谁的生命能量?应该如何唤醒生命能量?又要唤醒怎样的生命能量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始终用教育情怀解锁生命密码,推崇向美的育人文化,研发尚美的课程体系,架构慧美的激励评价,创设和美的育人场域,彰显出至真至善至美,唤醒学生的生命能量、唤醒教师的生命能量,为师生“美的生命”奠基。
(一)推崇向美的育人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应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我积极主张道德源于生命而又超越生命。道德教育要在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实现精神生命的提升与充盈,引导生命获得意义。在实践中,学校应积极营造向美的育人文化,激发学生生命成长动力,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使小学生在对生命美的探究与理解中,形成融真、善、美于一体的生命体验,从而提升道德境界,完善德性结构,满足德性需要,实现道德上的升华,这是人所应拥有的精神家园。
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情为要、以美为魂、以动为重、以悟为贵”的原则,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生命之美”的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使教育主体不再被动,使教育的过程也不再生硬而具有美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触摸到“真”的力量,觉察到“善”的导引,感受到“美”的熏陶,这是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学校如何紧密依托地域优势,党政合力以丰厚上海市文明校园建设内涵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涵育文明、赋能助力,积极营造向美的育人文化,也是我作为一名校长需要积极思考、用心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主张在文化育人中着眼于精神引领,着力通过向上、向善、向美的文化熏陶,引导学生发现、感受、创造生命美、生活美、生态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活动中获得生命体验,从而唤醒生命意识、感受生命力量、欣赏生命美好、领悟生命艰辛、提升生命质量、享受生命快乐、创造生命和谐,感悟生命价值,收获生命成长。
(二)研发尚美的课程体系
1.尚美的课程体系架构
于漪老师说: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做人的根本是道德,成才的根本也是道德,育人先育德,心美引善,归心向善,学校课程有着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我主张在课程育人中融入价值观引领,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完善课程内容,着力构建生命化课堂,实施智能化评价激励机制,以此积极寻找学校各类课程优化发展的生长点、突破点和创新点,引导学生在创读、创玩、创思、创行中感受学习乐趣,激发探究兴趣,体验多彩童趣,实施科创基因的赋能发展,挖掘课程的育人之美,以此积极引导、培育学生“融”入未来社会,“创”造美好生活,为成就幸福人生奠基。
2.尚美的教学改革实践
教育学中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教学手段达到育人的目的。各学科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的主体是成长中的生命,因此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落实学科育德。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为阵地,师生之间开展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我积极倡导课堂应成为师生生命相互激活、彼此成就、共同成长的场所,以此展现唤醒生命能量之美。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生活、生长的过程,不是被动等待,而是参与、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关注生命、生活、生态中思考、体验、感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懂得人活着就是为人类谋幸福,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大小,而不在于索取多少,以此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三)架构向美的激励机制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而独立的生命个体,学生们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份成长,而每一个点滴的成长都能汇聚成一笔宝贵的“才”富。为此,学校架构“高科才富成长营”激励评价体系,以此让评价成为记录仪,为学生留下成长的美好掠影;成为导航器,为师生增进心灵的互动沟通;成为催化剂,为家庭创设陪伴的温暖时光;成为发动机,为儿童开启美好的明天。在“以德为先、素养导向、全面发展”评价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关注多版块、多维度、多主体,过程性、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激励评价系统。这一系统具体体现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评价版块覆盖全、维度广。评价内容涵盖德智体美劳各版块,家长、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根据不同教育场景展开评价,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综合评价导向。二是评价指标指向明、操作实。我们依据《小学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和学科特点确定各学科评价的具体指标,多途径获取数据。三是评价活动频次高,收获多。学校搭建激励平台,促进各评价主体即时评价,让学生即时收获成长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家校共育场域。
(四)创设和美的育人场域
1.家校心手相牵,携手共育之美
在倡导多元开放办学的理念指引下,积极架构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育人的格局,创设充满温暖和生机的“教育生命场”,对于守护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在建构校家社协同育人格局的实践中,我们以“互助共建,互伴共学,互爱共乐,互信共赢”为原则,积极构建“多元、开放、统整”的立体化育人格局,以“线下+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常态化研讨和主题式集中研讨,形成了经验随时可分享、困惑随时有人帮的局面,深受家长欢迎。
2.校际联动联享,共研发展之美
学校办学需要进一步打破学段边界、打破学校围墙、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式,在破与立的优化循环中有效促进办学品质的持续提升。如孩子们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并不仅是单纯进入了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逻辑的学习,也将亲历从学习的心理逻辑出发,面向真实生活世界的符合内在需要和天性的综合活动课程,以此持续增强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任务意识、同伴合作、表达表现、反思改进等意识和能力。高科实小作为上海市小学低年段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试点学校,主动与幼儿园深度“融”合,“汇”聚力量,携手探索出帮助学生们顺利“衔接”赋能的好方法。
真正的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优质的教育生态,是一个校园链接另一个校园,一种文化影响另一种文化,一段成长促发另一段成长!唤醒生命能量,回归教育主场,让学生享受有温度的教育;让老师们在践行立德树人光荣使命的过程中,真切感受教育所带来的尊严和幸福——这就是我们坚守初心并努力追求的教育应有之义,也是教育最具温暖与祥和之美的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