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广义的文化包括建筑、服装、饮食、器物、风俗、法律、信仰等有形无形的东西,包涉面非常广泛,是种族区分的重要依据,也是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是中华儿女”,这简简单单两句话就可以将全世界的华人紧密团结在一起。
传统文化是诞生于过去的时至今日还被记忆或存留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照亮中国的未来,还是世界之未来的希望。1975年,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将对人类世界的未来发挥重要的指引作用;1988年,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呼吁人类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以图生存。
中国传统文化上限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下限止于辛亥革命,是“诸子十家”智慧的结晶,但其主体是儒家文化。自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就在其后的两千多年里占据了主导地位。儒家的宗师是孔子,《论语》则是较为集中地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主要思想,就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也因此系好了文化传承的“第一颗扣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各章都非常简短,且互不连贯。“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论语》解读的困境,所以解读《论语》的著述很多,但到底是作者注释《论语》,还是《论语》为作者注释,根本说不清——任何一本解读《论语》的书都代替不了《论语》本身。
溯本清源,无限接近《论语》中言说者的意思是本书作者努力的方向。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作者从文化和社会学视角对《论语》中的十五章内容进行了解读,其特点如下:
1.用《论语》阐释《论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说明《论语》中的各章内容并非完全割裂——在本书成文的过程中,作者对此深有体会。
2.用《老子》阐释《论语》。无论是司马谈的“六家”,还是刘歆的“诸子十家”,儒家和道家都是分立的两家。但是,他们都是中国本土孕育出来的文化,彼此之间必然有联系,且在历史上有援道入儒、融合儒道的文化发展路线。此外,陈鼓应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源流出于道家。所以,用《老子》解读《论语》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
3.用回归的历史、回归的本土文化解读《论语》。《史记》和《礼记》是作者惯用的素材。此外,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也是作者喜欢借用的内容。
“内容为王”是永远的真理,文化传承离不开具体的内容。在中国,《论语》既是有形的文化遗产,也是“使人得以成为人”的哲学。所以,本书既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部分内容,也可以成为指导文化传承实践的“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