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游憩与文化自信:中国大运河的经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线性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模式研究

线性遗产与一般文化遗产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体现在它们均由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要素构成,景观类型均较为丰富,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许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经验也适用于线性遗产。但同时,线性遗产的独特性对线性遗产保护提出了独特要求。一方面,线性遗产在空间尺度上跨区域、跨国家、跨文化的特性增加了遗产保护的参与主体的数量,也对保护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线性遗产在时间尺度上的历史性、活态性、动态性极大丰富了遗产元素的类型,使其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需要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策略。遗产或线性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模式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重视。从整体、空间、体验等不同视角,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模式。

1.4.1 整体视角:美国国家遗产廊道模式和欧洲文化线路模式

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线性遗产保护和利用方式包括美国国家遗产廊道模式和欧洲文化线路模式。相关的介绍可见本章1.2部分。这两种模式都注重整体视角,并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1)树立整体性的线性遗产保护理念

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模式均强调整体性的遗产保护理念,反对传统的点状遗产保护观。这是由线性遗产的特性所决定的,即线性遗产由若干个具有共同主题、关联、意义的单体遗产资源构成(王雨晨,2020)。此外,线性遗产资源类型丰富、功能多维的特点也要求我们看到线性遗产价值体系的全貌,充分认识它们的多元价值,平衡好遗产保护、经济发展、游客服务和社区生活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线性遗产保护要从整体视角出发,树立动态联系的遗产保护理念,既要保护线性遗产本身,也要保护其所依托的环境;既要保护遗产的过去和现在,也要关心遗产的未来;既要关注核心遗产点的保护,也要注重多区域的联动和协调发展。

(2)制定整体性发展规划

线性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因其跨地区、要素丰富、环境多变的特点,而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该制定线性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并辅以地域性遗产保护专项规划。英国于1996年便制定了《哈德良长城管理规划(1996—2001)》,并于2002年和2008年再次修订,同时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加拿大也发布了关于加拿大里多运河的管理规划,旨在建立运河遗产长期战略性保护和管理目标,以保障遗产的完整性。

(3)建立整体性的遗产管理体制

线性遗产涉及不同地区和众多利益相关者,在管理中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相互推诿等问题。国际线性遗产管理均呈现出统一负责、分工明确的特点。美国的遗产管理实践中,国家公园管理局作为最高的监督管理支持机构,负责制定宏观政策、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给予税收和贷款优惠;遗产廊道委员会则拥有遗产廊道的完全管理权,统一管理区域内各种遗产资源(陶犁,王立国,2013)。在欧洲,法国米迪运河的管理由国家和地区两级机构负责,形成了相互协作、权责清晰的管理制度。国家层面由国家航道管理局和水道管理机构两方共同管理,前者负责工程建造、商业开发和法律保障,后者负责水上交通管理;地区层面则由国家航道管理局在图卢兹的水运行政部负责(万婷婷,王元,2011)。另外,对于跨越不同国家的线性遗产,国际上认为可以成立跨区域的专职管理机构进行分段管理。

(4)倡导全方位的利益相关者参与

线性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处理好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鼓励多方合作,坚持社区参与。美国遗产廊道的管理采用了伙伴制的形式(龚道德,张青萍,2015),由当地利益群体组成委员会协调社区、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在伙伴制管理模式下,公众的角色十分突出,贯穿于规划、决策、落实的各个环节。类似地,英国哈德良长城的管理选取了合作管理的机制,继1996年成立哈德良长城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后(涵盖政府、所有者、旅游业和协会等成员),又于2006年成立哈德良遗产有限公司,逐步实现专业的统筹管理,创造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刘庆余,2013)。

1.4.2 空间视角:“点—轴”发展模式、核状辐射模式和网状开发模式

不少学者从空间的视角探讨线性遗产的开发和利用,旨在将空间上分散的线性遗产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突破各个遗产节点孤立发展的困境,提升遗产的整体竞争力,助力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线性遗产的空间要素由节点、廊道(轴线)和辐射域面构成,呈现出“点”“线”“面”多层次的融合发展。线性遗产的空间发展模式可分为“点—轴”发展模式、核状辐射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王敏,王龙,2014)。

“点—轴”发展模式指通过增长“极点”(各级中心地)的极化与扩散,并经过“轴”线的集聚和辐射,形成从“点”到“线”再到“面”的空间演变模式,最终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这种模式对中心点数量和规模要求不高,适合地区经济落后、旅游资源富足的地区。丝绸之路、大运河等线性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都体现了该模式。通过发展中心点并强化轴线联系,可带动沿线地区发展(黄昊,贾铁飞,2013)。

核状辐射模式分为单核辐射和双核联动两种模式,主张首先在核心区聚集资源,待其发展成熟之后,经由交通、经济、文化等连带作用逐步向边缘区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边缘区也会逐渐呈现出次中心,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网络开发模式指区域内不同的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不断扩大、交叉融合,形成一个错综复杂、具有多重层次和结构的网络,促使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商品在其中流动。这种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比较成熟,体现了整个线性遗产区域更广泛、更有效的联动。

线性遗产的空间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经历早期、形成、发展、成熟、变迁和重新稳定等6个阶段,并不断循环反复。这个过程中,线性遗产的空间结构可能逐渐趋于衰落,也可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李飞,2019)。因此,需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线性遗产的空间模式,在具体模式的选取时应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

1.4.3 体验视角:线性遗产的文旅融合模式

从体验视角来看,文旅融合是最受欢迎的线性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模式之一。文化与旅游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和原始动力,也是旅游者意义追寻的出发点和归宿;旅游则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文化传播、互动和变迁的重要推手,是文化价值共创的重要契机,为文化再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国家层面的多项政策都强调文化旅游融合在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主张以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供给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纵观全球范围内线性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深度挖掘线性遗产文化、营造休闲游憩空间是一种日益流行的方式(罗颖,等,2019;王秀伟,2020;熊海峰,祁吟墨,2020; Landorf,2009; Li,et al. ,2008)。在宏观层面,休闲游憩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国民文化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能推进国家与地区文化复兴,重塑国家和社区文化认同(吴必虎,2018; Ashworth,2016)。在微观层面,文化旅游发展能够增进公众对线性遗产的了解,促进遗产文化的传播,唤起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和责任感(王健,彭安玉,2019)。

将线性遗产与休闲游憩活动相融合的方式多样。杭州市政府采取旅游助力工业遗产活化的方式,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的众多废弃的工业遗存改造成以民间手工艺为主题的博物馆集群,并邀请大量的文创企业入驻街区。这一系列举措吸引了大量的居民和游客前往运河边进行文化学习与体验,极大地提升了街区活力,增进了当地居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Zhou, et al. , 2019)。广东省的南粤古驿道的复兴则是广东省住建厅、文旅厅和民间志愿者等多主体集体努力的结果。具体而言,该地通过定向越野和艺道游学等活动,推动民俗、体育、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帮助古驿道重新焕发出文化魅力和艺术风采,改善了驿道沿线农村的人居环境,提升了古驿道沿线村民的素质和文化自信。其他典型的旅游助力遗产保护的方式还包括建立乡村遗产酒店(如北京瓦厂乡村精品酒店、广西阳朔秘密花园等),营造博物馆的生活化场景(如杭帮菜博物馆的餐饮体验、苏州博物馆的苏式生活体验),开发遗产相关的文创纪念品等。

一般遗产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如遗产旅游开发ASES模型(李飞,等,2009)、社区主导开发模式(李飞,等,2009)、生态博物馆模式(余青,吴必虎,2001)、生产性保护模式(黄永林,2013)等,都对线性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些模式都肯定了游憩在遗产保护与活化中的作用,强调要坚持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主张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社区参与和社区赋权,注重体验元素与生活元素的植入。

目前,国内外从整体视角、空间视角和体验视角对线性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模式进行了研究。不同的视角关注点有所不同,整体视角关注线性遗产综合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空间视角侧重线性遗产的开发,关注遗产空间结构的演化;体验视角强调线性遗产的休闲游憩功能,主张通过文旅融合促进遗产的活化利用。本研究将综合不同视角的观点,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进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