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艺局创办章程
编者按:1901年,前翰林院侍读学士黄思永及其子黄中慧给清政府上书建议设立工艺局,认为:“惟有多设工艺局,分别教养,不独销目前之患,且可开商务之源,虽稍靡费于一时,而可获利于异日,一举数善。”1902年,顺天府尹陈璧遵旨在北京外城下斜街创立工艺局,“共设工厂十余科,分官办、商办、官助商办三大类”,该局中“凡工执艺事十有六类,均令一面作工,一面授徒,……流丐中择其少壮者,亦量为收留,计口而授之以食,因材而教之以勤”。开办初期,该工艺局设有工艺学堂、农务学堂、劝工厂。1903年8月,陈璧奏请附设农科,工艺局粗具规模。同年,该局由顺天府移交商部(后称农工商部)管理,遂称农工商部工艺局。下设15科,其中6科为官办,9科为官助商办。工人由商人派遣至局内工作,薪俸也由商人支付。工艺局在“挽利权”的诉求上给各类实业做了榜样,也在兴办模式上提供了可供取法的经验。随后各地纷纷效仿创办工艺局。
本局以收养游民,开通民智,挽回利权,转移风气四端为宗旨。
游民约有数种,除老弱残废由五城另行收养外,其余以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遭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性成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问明来历、籍贯,取有切实保人,登注册簿,方可收留。
所收各种游民自当分别教养,惟闲荡日多,骤难就范,必须衣食先于教诲,督责出于优容,去其旧染之污,复其固有之善,先入迁善所数日,察其性情材质,再发工厂肄业董劝兼施,徐图观感。
游民外有孤贫幼童,愿来习艺者,亦准取保,挂号挨次,传补衣履,不周者由局制给。
所收之人除学徒外,或本有技艺,或但作小工,皆分别给以工钱,能充教习者另议。
所教不拘一格,如书画、数算、镌刻、织布、织绒毯、绣货、珐琅、铜铁、瓦木诸作之类,现已分雇各种教习数十人,因材施教。教习不尽心者,更换;学徒不受教者,斥责。
局中有英文学堂、格致学堂、蒙养学堂,提出良家子弟暨聪颖学徒,教以英文格致诸学,冀其上达。余皆入蒙学堂,每日午后教一点钟,学堂所需由局制备。
本局购有蒙学白话工艺商务各报纸,取其有关教化,通达人情,启发心思,增长学识。随时在学堂宣讲,以发愚蒙而开智慧,不但工艺求其改良,凡百皆当振奋,以收日新又新之效。
凡有制造必须加意研求,广为咨访,料由何处拣选、何种新鲜工由何处招募、何国精良式样、以何为巧妙、销场以何为流通,采人之俗,尚称人之意旨。京货所著名者,如景泰琅、栽绒毯、平金雕刻之类,精益求精以广销路,洋货所浸灌者,如纸张、布匹、针线、火柴、蜡烛之类,设法仿造以塞漏卮,多一番考究即多获一层利益。果能土货日销日多,洋货日来日少,则外溢之利自可逐渐挽回矣。
下愚不移,固由于天资之笨,亦误于谬种之传,相习成风,食古不化,非别有观摩变通之法,破其迷蒙,开其奥窔,法有不良、器有不利、资有不足者,相与更张,而匡助之。则一成不变永无转机,安望有富强之日。本局兼采西法又辅以报馆学堂,则民智易开,风气不难丕变矣。
学徒俗例三年为满师,本局急欲造就成材不拘常例,或一年或二年学业有成,教习酌给酬劳,学徒亦有奖赏,能创新法制造者加奖。凡在本局充教习学生者,练成高等技艺较寻常工匠能多得工钱,多养家口,将来皆立可大可久之业,不仅糊口于一时,方称本局创办之意。
制造成本取需甚巨,现拟招股十万元,以每百元为一股,常年官利七厘,每年结帐一次,刊刻帐单分送各股东查阅,除去开销折旧得有余利按股均分,入股者先给实收,定期换予股票息折,分息时先期登报凭折支取。
机器印书、景泰琅、栽绒毯、织布、绣货、雕刻、洋家具、铜活现均开办,将来成效大著,续添各种机器制造及径运熟货出洋,必再广筹资本,届时应尽老股先续,俟老股截止再入新股,以足所增之数。
此举工而兼商,不请官款,专归绅办,无总办、会办、提调、监督诸名目,在局任事服役者,亦统无官派,一以公司之法,以之另订条规,兹不赘及。总以事事核实,顾本惜费为要,入股在五十股以上者,准派一人驻局稽查,凡与局有益之事,近则面谈,远可函达,开诚布公以期于事有济。
另有工艺局各业考工记,容俟考核详确再当续登。
摘自《北京新闻汇报》190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