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校招(校园招聘),是我每年不管多忙都会留出时间来参加的活动。
在线下,我辗转于一所所高校,面对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应答一个个炽烈而多样的问题。我在给同学们答疑解惑的同时,他们也教给了身为产品经理的我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让我得以站在他们的视角重新看待大厂、看待职业选择与个人发展。
在线上,曾经负责知乎会员产品和知乎教育业务的我,通过累计开展95场视频直播的方式,面对了更多的同学。无边界的直播,让我得以面对大厂校招覆盖不到的非重点院校的学生,了解了他们的困惑;网络的虚拟化,也让同学们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目光,从而提出了更加尖锐和真实的问题。
时代在变,更多的选项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时代在变,更多的选项也让人面临更严重的选择困难。
● 现在的我究竟是该读书,还是该去大厂工作?
● 我是该选择舒适的事业单位,还是该进入竞争激烈的大厂?
● 如果不是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如果没有实习经历,我还能不能进大厂?
● 大厂是不是都“内卷”得厉害,35岁没有成就就会被淘汰?
● 都说大厂好,可是2020年教育大厂纷纷裁员,大厂真的是一个好选择吗?
我一直笃信,唯有好的问题,才会激发出好的答案。
先后从事职业教育和招聘行业的我,可以通过平台的数据搭建起宏观的招聘就业认知。而一对一的交流进一步让我了解到每个宏观数字背后的个体的思考与选择逻辑:为什么大家会关心这些问题?求职者真正困惑的是什么?
是对工作本身的困惑。“90后”“00后”不同于“70后”“80后”,他们中很少有人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代,也就很少存在生存压力驱动的“读书—就业”的理所应当的选择。不止一个同学问过我:工作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和读书一样按部就班吗?我们可以不工作吗?如果工作只是为了赚钱,那么是否意味着只要实现财务自由就可以不工作了?
是对大厂“内卷”的质疑。大厂固然光鲜亮丽,但是围绕大厂的各种“过劳”和“内卷”的新闻屡见不鲜。当“持续性努力”成为公司内部默认的共识时,是否意味着只要进入大厂,整个人就被装进了“仓鼠球”,只有奔跑和被淘汰两个选项,一旦停下来就意味着被系统所抛弃?我们是选择被“内卷”,还是更早地选择一个不会被裹挟和绑架的环境?这样说来,“躺平”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项。
归根结底,种种困惑与质疑源自对未来预期和个人定位的不确定: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要达成怎样的发展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愿意付出什么?我又能够承受放弃什么?
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同学们,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在象牙塔外的世界里,道路上并没有指向牌和路灯,父母和师长过往的经验亦不能有效指导自己做出新的选择。面对迷雾重重的外部世界,很多同学刚刚迈出一步就被社会的洪流一把卷走,被裹挟着踉踉跄跄地前行,很难继续保持自己的步调和节奏。就业率、大厂招聘通过率不仅是一个宏观的数字,更是无数微观的个体努力与选择的结果。
在真实世界的迷雾里撑起一盏路灯,也就是我提笔写下本书的原因:通过深度咨询服务,可以给一个人建议;通过线下讲座培训,可以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参考和启发;通过在线直播分享,可以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增量的信息和建议;而印在纸面的文字,或许可以给更多人建议。
路灯的存在,不是为了指引方向,而是为了驱散迷雾:没有人能够强迫你做出选择,亦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做出选择。我从自己服务过的咨询案例中,从自己经历过的人和故事里,抽离出信息和模型供你参考与套用,以期使你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和评估职场问题,从而做出更适合的选择和判断。
在本书中,我会和大家分享那些发生在职场新人身上的真实故事。你也许会是故事里的主角,也许可以代入故事里的其他人。而在我响应和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也希望能够给你一些思维上的启发和行动上的参考。
既然开启职业生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可避免,那么经历大厂就会成为很多人应该经历的一堂必修课:我们会从大厂起步,登上更大的舞台,看到更多的精彩,尝试更多的可能;我们也会从大厂毕业,不再背靠大厂的金字招牌,而更多依靠自己的打拼和闯荡,从而搭建出新的舞台、演绎出新的精彩。
在这个走进大厂、走出大厂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学习:学习如何更理性地适配外部世界,让自己不断保持稀缺性,持续提升自己可被社会认知的价值;学习如何更清醒地认知内在的自己,找到自己更适合、更擅长的领域,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好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把自己视作产品:互联网大厂求职、进阶之道》这张新手村地图,一起踏上职业生涯之旅,从大厂开始,打怪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