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的由来
对于长途跋涉越过兴都库什山、到达现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平原的商人和入侵者来说,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重要地理屏障便是印度河。印度河的古名是“Sindhu”,波斯人因为发不出“S”的音,所以就称这条河为“Hindu”。当希腊人在公元前4世纪到达这里时,“H”也被去掉了,于是名字就变成了今天的“Indus”,而这条河流经的土地则被称为“Ἰνδία”,这就是“India”(印度)一词的词根。“美国”和“澳大利亚”这样的名称都是欧洲人的发明,与殖民时代前的居民如何称呼自己的土地没有任何关系。同样,直到16世纪和17世纪欧洲商人把葡属印度(Estado da Índia)、荷兰东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 Indische Compagnie)、法国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带到了印度海岸,“印度”这个名字才真正被确定下来。更常见的名字是“印度斯坦”(Hindustan),它指的是“印度河之地”(land of the Indus),而不是“印度教信徒之地”(land of the Hindus)。通用术语“印度斯坦人”(Hindustanee)通常被用来指20世纪早期以前任何来自当时英属印度的人。
印度的梵文名称是“婆罗多”(Bharata),3世纪文本《毗湿奴往世书》(Viṣṇupurāṇa)中是这样定义的:“位于海洋以北、雪山以南的这个国家叫婆罗多,因为那里住着国王婆罗多的后裔。它有9 000里格(1里格≈4.83千米)宽,是劳作之地,人们因此可以升入天堂,或获得解脱。”印度宪法的开篇是:“印度,即婆罗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从地理上来说,定义印度和几千年来印度文明的参数相对简单。大约1.8亿年前,冈瓦纳古陆(Gondwana)开始分裂,印度板块以每年大约15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漂移,直到它在大约5 500万年前与欧亚板块相撞,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因此形成。这条2 500千米长的山脉成为今天所说的“南亚次大陆”的北部边界。它的形状呈四边形,其东端被丛林覆盖的山脉包围,而这些山脉构成了印度和缅甸之间的边界。其西部是兴都库什山,那里的伯兰隘口(Bolan Pass)和开伯尔隘口(Khyber Pass)成了一批又一批入侵军队长驱直入的通道。南亚次大陆的南部边界是一个巨大的半岛,像一个矛头一样伸入印度洋。
今天,南亚次大陆被划分为5个国家。印度是其中最大的国家,其领土面积接近300万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 200千米,东西长约2 900千米。印度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大约有14亿人。它与次大陆的其他4个国家——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和孟加拉国——接壤,也同中国和缅甸接壤。印度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千米约有400人,人口密度是中国的2倍。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繁荣分别离不开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同样,印度最早的文明也是在恒河和印度河肥沃的泛滥平原附近发展起来的。恒河发源于印度东北部的根戈德里(Gangotri),穿过喜马拉雅山脉,然后一路向东,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塑造了世界上农业资源最丰富的三角洲之一(包括现代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独立国家孟加拉国)。温迪亚山脉将南亚次大陆整齐地分成两半,在它的南面是德干高原,高原的两侧分别是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德干高原和印度南部的主要河流包括讷尔默达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和高韦里河(Kaveri River)。
在印度,最受期待的公告之一是一年一度的季风预报。西南季风从6月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产生了该国大约80%的年降水量。印度东北部部分地区每年的降水量高达1.4万毫米,而拉贾斯坦邦西部的塔尔沙漠(Thar Desert)每年的降水量只有100毫米。在一个只有一半农田得到灌溉的国家,印度洋季风对农业产量至关重要。一场糟糕的季风可以抬高食品价格并减少农村收入,因此便能推翻一个政府。
南亚次大陆的河流、山脉和海岸线决定了它的神圣的地理环境。瓦拉纳西(Varanasi)也被称为“迦尸”或“神光之城”,就位于恒河岸边。作为湿婆神的圣城,这座城市对于印度教信徒来说就像麦加对于穆斯林、梵蒂冈对于罗马天主教徒、耶路撒冷对于犹太人一样神圣。对印度教信徒来说,这里是精神解脱的地方。在这里去世就能获得解脱(moksha),即永远摆脱无尽的生死轮回。恒河、亚穆纳河和神话中的娑罗室伐底河(Saraswatī,又译作“萨拉斯瓦蒂河”)的汇合处是普拉亚格拉杰(Prayagraj),这座城市以前被称为阿拉哈巴德(Allahabad),是世界上最盛大的人类聚会、每12年一次的大壶节的举办地。虔诚的朝圣者携带着盛满神圣的恒河之水的罐子前往散布在山脉、河流和海岸线上的数十个圣地。在上个千纪初,奉行一种更虔诚的伊斯兰教的苏非派神秘主义者抵达印度后,也建立了很多圣殿(dargah),比如德里的尼扎姆丁·奥利亚(Nizamuddin Auliya)圣殿和阿杰梅尔(Ajmer)的穆因丁·奇什蒂(Mu’inuddin Chishti)圣殿。阿杰梅尔是除麦加和麦地那之外伊斯兰教最神圣的地方之一。印度的朝圣线路纵横交错,包括了锡克教、耆那教、佛教和基督教的圣地。
尽管看似固若金汤,但南亚次大陆的地理边界一直是漏洞百出,这使得新的文化、农业实践、语言、宗教甚至战争方法得以在此生根发芽。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中亚的大草原来到印度北部,随后到来的是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的军队。贵霜人和与匈人有血缘关系的匈那人(Hūṇa)分别从中国西部和中亚来到这里。寻求学术和智慧的中国朝圣者来到了那烂陀等学术中心。那烂陀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教授的科目从佛教神学到炼金术和天文学。伊斯兰教在7世纪崛起,通过贸易和征服,最终在这里建立了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即使在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的鼎盛时期,包括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在内的欧洲列强也曾在印度立足。
几千年来,印度的宗教、思想和科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它的边界,给世界带来了从十进制到瑜伽、从宝莱坞电影到素食主义的各种东西。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给英语注入了大量的印度词语,例如bungalow(平房)、polo(马球)、gymkhana(赛马会)、loot(战利品)、mogul(有权势的人物)、jungle(丛林)和thug(恶棍)等。印度软实力的传播比英国统治印度要早2 000年。大约在公元前240年,佛教第三次结集在印度北部的华氏城举行,阿育王(约公元前268—约前232年在位)派遣使者到9个国家传播佛法。早在公元1世纪,印度教就已经传播到了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爪哇岛和巴厘岛。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玛哈里希·玛赫西·优济(Maharishi Mahesh Yogi)等大师因向披头士乐队宣扬超觉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的好处而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成千上万的西方人也走上了嬉皮士所走的道路。
印度给世界的另一份杰出礼物是它的侨民,其人数约为1 800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祖宾·梅塔已经成为西方古典音乐指挥家的代名词。奈特·沙马兰的电影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悬疑电影美学。印度裔的首席执行官领导着谷歌、推特和微软等大公司。2021年1月,卡玛拉·哈里斯宣誓就职,成为首位拥有南亚血统的美国副总统,南亚移民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当就职仪式通过智能手机直播时,她的祖籍村庄图拉森德拉普拉姆(Thulasendrapuram,距离金奈约350千米)的居民们燃放鞭炮,并分发糖果和鲜花作为宗教祭品,在当地寺庙为她祈祷。
尼赫鲁曾把印度吸收和保存国外思想的能力比作重写本:一份古老的手稿被一遍又一遍地重写,但是之前的那一层并没有被完全抹掉。作为一部简史,本书旨在将这些层次生动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