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远景希望
郝灵荃无法决定他妻儿的死活,只能把书信送往京师,请陛下圣裁。
他写了一封极长的奏疏,将辽东地区的诸多情况都写到了奏疏里。
他很庆幸,陛下允许武官使用俗字俗语,放在以前,他都没法写奏疏,只能让人代笔。
郝灵荃再次感慨,现在将士的运气真好,在开元年间做勋臣,是件轻松的事儿。
而此时紫宸殿内,也有一封奏疏很长。
首先就是工部这几年兴建治水有方,还发明了不少水利器械,用于治水。
工部最近在准备一个超级大工程,他在准备修一条长达三百六十里的人工渠,这个人工渠共计有三百多条支渠,建成之后,能灌溉十万顷田亩,要建一座长达三百步的拦河闸,号天下第一锁。
工部请三百万银币,督造这个水利工程,他扬言此渠三年之内建成,则河套立刻成为塞上江南,大明北方粮价立刻降至一石五十文之下。
王守一还在勘察,一步一个脚印,在图纸上不断的描绘着他看到的蓝图。
不仅如此,王守一还说,若是陛下不肯给钱,他也有点办法,就是穷耗民力,不过需要三十年之期。
这条人工渠名叫明君安民渠。
论拍马屁,武将诚不如这帮读书人!人家是专业的!他只是中途出道!
看看人家多么浅显易懂,多么直白!
这条渠是大皇帝陛下为了安民修的!
饮水浇灌时,不忘引渠人。
李隆基对这条明君安民渠持赞同意见,哪怕是花点,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其次就是麻袋风在信安城的开元冶铁工坊正式开建了。
几乎和冶铁工坊相同的配置,属于大唐的官冶所,这官冶所烧燋、炼钢、制造农具工具,安定民生之上,会有极大的贡献。而且这个官冶所的优质钢材,会通过官道驿路送至京师,锻造大唐所需甲胄等物。
里面还奖励一件事情,马车在河套沙土地车轮容易陷落,有人发明有轨道路,下铺设稻草砂石土,上面选用质地坚硬的木材,由木材铺设的轨道,马车轮子稍加修改,车轮踏面设计为圆锥形,一旦车轮向外倾斜,锥形面可以快速修正马车的中心位置,轮缘卡在铁轨上,可以有效防止火车出轨,并且在转弯时起到引导作用,帮助轮对顺利通过转弯,确保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马拉车在轨道上跑。由于轨道平稳,车子可以在上面快速平稳的行驶,而无需担心坑洼的地面,甚至换马可以达到一天400公里的惊人速度,这确实是令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
穿越来的李隆基知道,此项发明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为了解决秦军五十万大军的粮草问题,当时秦军墨家弟子的创作。秦始皇“车同轨”的统一轮距为6秦尺,相当于1.386米,这就是秦帝国的标准轮距。铺设宽宽的6秦尺木头轨道。
“车同轨”对秦帝国来说,人口有3000多万,所管辖的区域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在当时的世界,属于超级大国。“车同轨”施行之后,立刻引发了一场广泛的“蜂鸟效应”。首先,有了标准轮距,也就等于统一了所有道路(车辙),这不仅能提高车子的行驶速度,也必然能促进车辆的发展。
对秦国而言,车辆制造的发展也促进了大型工场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不仅秦帝国的所有车辆已经实现了互换性的标准化制造和生产,而且在现代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更有“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的记载。
政治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所有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这使帝国统治的运输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帝国的控制距离可以延伸得更遥远,帝国掠夺的财富和奴役的人口也随之更多。
我们常用“闭门造车”作贬义词,其实在古语中,它还有后半句,即“出门合辙”,意思是说,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但出门去行路时,却能和车辙完全吻合。
这就是标准化的意义。
王守一的意思是,此项发明,可以在大唐一些地方进行推广,如此便捷快速的运送方式,而且修路也不是如驰道那般复杂。
大唐车距是4.52尺,相当于现代1.4米,
还有关于河套地区的官道驿路,也在风风火火的建设之中,一共八百里沟通规划、靖安、信安、云中、集宁府官道驿路,已经开始了主干道的修缮。
靖安府的官道会和陇右夏州卫官道驿路沟通,信安府官道驿路会和榆州府沟通。那是秦朝秦始皇修建的驰道。
秦统一全国,领土扩大,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以及供秦始皇巡行全国各地,在数年之中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连接全国各地的交通网。
统一后的第二年,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开始修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到燕(今河北、北京一带)上郡道、齐(今山东半岛及沿海一带)东方道,南至吴、楚(今长江中下游及沿海一带)的驰道,滨海道。路面宽五十步,沿路每三丈远植松树一棵。
又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蒙恬北伐匈奴后,修筑了自咸阳往北,经上郡到九原的秦直道,全长1800里。
此外,对西南地区,在四川还修筑了五尺宽的“五尺道”和为了穿越岭南而开的“新道”,秦岭栈道。
王守一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儿,那就是人口迁徙。
自从大唐得胜,河套富硕的消息传到了河东和关中之后,有很多百姓的心思动了起来。
这几年京兆府和东都府地方的百姓增加比较快,听说河套一亩田能产粮三石以上,已经有一些百姓开始打听朝廷迁民的政策了。
而且一些靠近河套州府的百姓,从河东杀虎口,关中的谷口已经开始进入河套,分批入河套。
李祎拿不太准,现在在放任自流,请求朝廷定夺此事。
还有就是关于关税折银,解运京师,第一批二十万两已经上路了,会有十万两进内帑,十万两进国帑。
李祎不是王峻,自然不会让陛下设一个河套铸币所这种事,银币乃是朝廷权力,哪怕是麻烦点,银子送至京师,然后再支取银币。
这是朝廷体统大事,他是不会随意评论朝政的。
河套整体,欣欣向荣,百姓情绪还算安定,有六万边军在河套足矣。
当然,李隆基也接到另外的一封奏疏里,为张景焕陈情,尤其是妇孺殷氏之事,张景焕被俘投敌,乃是死罪,这是毫无争议的。
可是妇孺和孩子呢?
这是件棘手的事,尤其是涉及到了契丹的情报,他拿不准,请陛下定夺。
郝灵荃的奏疏走的六百里加急。很快,在过年前,送到了京师。
李隆基收到了奏疏,看了许久,然后叫来了李明翰,靖安司专门负责督办国家安全事宜,查奸是其中一事。
“张景焕有没有跟随契丹使者入京来?”朱祁钰认真的问道。
李明翰摇头说道:“并没有,张景焕投敌之后,就一直在松漠契丹王庭,因为自己会医术,就一直为契丹王室贵族问诊看病,今秋随后跟随契丹人去了兴安岭。”
“也未曾联系朝中某人吗?”李隆基眉头紧皱的问道。
他首先要确定张景焕做了哪些恶,才能决定这妇孺的下场,但是情况似乎有点变化。
李明翰摇头,大唐抓了很多的奸细了,连一些私下贩卖铁器和粮食私贩都有登记,凡不听禁令的,知道的他抓干净了,张景焕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一清二楚。
张景焕的确是投敌了,但是既没有为契丹前驱,也未曾为契丹画策,更未作恶。
李隆基看着手中奏疏摇头说道:“这当贰臣贼子都卷成这等模样了吗?得给大明交税,才能当下去吗?”
他略微有些无奈,这也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了。
武则天改唐为周,搞出了四祸齐出,山外九州的将领惶惶不可终日,那时许多受到被迫害官员,选择了不忠不义不孝的道路。
若是没有武周代唐之变,这些事儿不会发生。
李隆基想起一个典故来,那就是曹操焚毁手下暗通袁绍书信。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实力极弱,袁绍拥兵十余万,曹操手下的部将,就和袁绍暗通款曲,而后曹操大获全胜,缴获了这些书信,焚毁了。
三国志武帝纪曰:「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魏氏春秋中,曹操解释了他为何这么做:「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张景焕的事儿,能够引用曹操这件事吗?
当然不可以。
彼时是曹操与袁绍内战,大家当时都是大汉忠臣,至少名义上是如此。
此时张景焕投靠的是契丹人。
彼时只是暗通款曲,并无实质投敌,此时张景焕连名字都改为了胡名。
即便是曹操对于实质投敌的人,比如阳安太守的李通等人,也未曾饶恕。
背叛就是背叛,背叛不可原谅。
李隆基没有太祖皇帝的大气,容不得背叛。
太祖高皇帝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罗艺。
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射,能弄槊。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罗艺却是天生将种、武艺高强,尤其擅长用槊,因勇猛善射在疆场上屡建功勋,渐渐凭战功官至虎贲中郎将。
武德三年(620年),罗艺向唐朝输诚纳款,表示归顺,令唐高祖喜出望外。李渊为安抚罗艺,下诏封他为燕王,并赐国姓为李,所以罗艺在史书中又被称为李艺。罗艺归唐后,独自或联合唐军与窦建德、刘黑闼作战,对唐朝平定河北立下大功。刘黑闼被李建成击杀后,罗艺向李渊请求入朝为官,被后者任命为左翊卫大将军,而幽州则由朝廷任命的官员治理。
在合击刘黑闼期间,罗艺与太子李建成相识相知,成为后者的心腹党羽。此时,李建成与李世民因争权夺利已势若水火,而罗艺在其中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曾无故凌辱、殴打李世民的亲信,行为极其嚣张。唐高祖对罗艺的行径很是震怒,久久不能释怀,但最终还是决定放他一马。此时突厥屡次骚扰边境,高祖为防止罗艺在京城再次惹事,便让他带兵镇守泾州。
不久“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射杀李建成并夺得太子之位,不久又逼迫父亲让位,随即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后,不仅没有追究罗艺当年的过错,反而进拜他为开府仪同三司,意在安抚笼络。
可罗艺觉得李世民“欲杀先褒”的心理,自知没有以后不会有果子吃,所以在犹豫再三后,还是决定举兵造反。
贞观元年(627年)正月十七日,罗艺假称奉密敕麾兵入朝,途中占据豳州,准备聚集兵马后再度攻城略地。太宗闻变后,命令长孙无忌、尉迟恭火速出兵平叛,结果还没等他们到达豳州,城中的将领杨岌便已经开始攻击罗艺。
罗艺大败亏输后率领百余名骑兵逃窜,准备到突厥境内避难,结果在行经乌氏驿站时,被随从斩杀,首级随后被传递到长安。
李世民乃是开辟,自然得受这背叛的委屈,那时候在争天下。
李隆基当然不用受委屈,否则李世民这委屈,不就白受了吗?
李隆基认真思考了许久,说道:“高力士,你让秘书监拟密旨。”
“首先,若是张景焕被抓归案,若是果真如他所言,暂不斩首示众,拘押到京城,朕要亲审。”
死是必须要死的。
李隆基是皇帝,他代表的大唐的秩序,凡人君有动作,兆亿庶众咸瞻仰,以为则而行之也。
若是这等投敌之人,都可以饶恕,那对大唐忠心的之人,岂不寒心?那些英烈祠里的英烈们,又如何能够瞑目?那大唐这公序良俗,还如何维护?
奸细必须死,不过念在其未曾作恶的份儿上,可以斩首示众,给个痛快。
李隆基继续说道:“所获赃银,皆以抄家论,尽数充公,送于国帑。”
他要用契丹做局,为子孙牟利,李隆基怎么可能同意?
这是赃银,性质上得确定。
不是张景焕说交税纳赋,就可以留给子孙后代。
那是大唐人的权力,张景焕已经放弃了大唐人资格。
他可以以契丹为局牟利,但是所有收获,要尽数充公,想留给子孙,那是做梦。
李隆基话锋一转说道:“朕可以赐张氏一家三口改姓阴,若是他将经营所获,送至大唐,朕赐其一家三口七品俸禄所需资财度日,直到孩子成年。”
大皇帝开除了张景焕的大明籍,甚至孩子都不跟他的汉姓,阴氏、孩子和张景焕已经没有关系了。
这是将阴氏及两个孩子活命的事儿,和张景焕的所作所为,完全切割。
那要是张景焕不把经营所获送到大明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换成,阴氏带着俩孩子怎么活下去呢?
既然张景焕要把孩子送回大明,那就得付出足够的代价来。
高力士俯首说道:“陛下宽仁。”
高力士说的仁慈是真心实意的,这种贰臣贼子,千刀万剐不可惜,陛下饶妻儿一命,不是宽仁又是什么?
“朕只希望朕的宽仁,不是宽纵,否则的话,即便是穷尽天涯海角也要将其碎尸万段,挫骨扬灰。”李隆基略微有些担忧的说道。
高力士想了许久说道:“他都把妻儿送回了大明,还能有什么退路不成?”
李隆基嗤之以鼻的说道:“他可以在契丹,娶一契丹女子,再生一个便是了,对于这等人而言,妻儿在他们心目中又有何用?”
“都是贰臣贼子罢了,谁又能知道,这不是他为契丹人效忠,才这么做,向大唐示好,好为契丹人尽忠。”
“朕不信他。”
皈依者狂热,皈依者比原教徒会更加狂热,更加疯狂,对自己的本族或者原先的信仰,倍加唾弃,并且竭尽所能的献上自己的忠诚。
比如贞观时期大唐官员李德为敌先锋,比如投效墨啜可汗的那些唐朝官员,这些都是皈依者狂热。
李隆基非常怀疑这个张景焕,完全是为了让契丹人相信他,才会把妻儿老小都送到大唐来!
高力士没有再劝,陛下有陛下的考量,虽然他很想说,正因为是贰臣贼子,才更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知道哪方会赢。
而且高力士认为,张景焕可能真的只是想让孩子活下去。
陛下曾经说过,不良人搜集到了情报,草原塞外人的孩子很多,但是他们之中只有二十个才能长大成人一个。
当然,这都是高力士的想法,他并不算讲,陛下圣断就是。
“陛下,该去参加宣谕了。”兴安笑着说道。
无论这张景焕是为了什么目的,他都在兴安大山之中,大唐也没有能力掌控远在大山里部落,远在西域甚至是大食那些唐人的商铺。
左右不过是一步闲棋罢了。
陛下最擅长什么?最擅长的堂堂正正的大道。
只要大唐不断的强盛,伟大起来,那无论张景焕究竟是什么目的,最终,都是大皇帝想捏成啥样是啥样,都得变成大皇帝的形状。
李隆基穿的是一身的常服,这次他吸取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选择了另外一种方法,手持七品参议通政的牌子,去和百姓们沟通。
同样,姚崇和卢怀慎都会参与其中。
大唐的宣谕依旧是一月一次,李隆基每次都是旁听。
地点设在了通政司的衙门,李隆基带着高力士来到了通政司的衙门,宣谕早就已经开始了。
这次选了大约三十个百姓,依旧是随机抽取,在选定之前,连李隆基都不知道会选谁。
整个大圆桌前,吵吵嚷嚷,李隆基坐在了角落里,看着这些百姓。
今岁的百姓比上一次状态好好许多。
至少他们面圣的时候,可以穿自己的衣物了,而不用高力士费劲儿的去准备,以防止百姓君前失仪。
虽然不是绫罗绸缎,但也是棉布棉袄,不会冻死路边。
姚崇和卢怀慎对视了一眼,他们其实早就猜到了,那个七品参议通政到底何人。
但是现在确认了,依旧颇为震撼。
其实自隋朝之后,几乎所有的储君,都会担任一段时间京师府尹的职务,唐朝就是京兆尹,宋朝是开封府尹,而府丞才是应天府、顺天府的主事。到了元朝的时候,这件事就断了。
现在大唐皇帝突然把自己弄成了七品参议通政,参与到具体的政务之中,这是好事。
姚崇和卢怀慎继续在和百姓们沟通着。
李隆基在旁听,偶尔遇到了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就会写个纸条给卢怀慎,这个通政使就负责传达圣意。
这场宣谕在经过了两个时辰之后,终于结束。
百姓走后,李隆基来到了大圆桌前,坐到了首位。
他很满意的一点,通政院衙门并没有居高临下,设置一个月台,弄一班衙役,轻则怒斥,动则上刑,而是坐到了桌子前,把百姓关切的问题,了解清楚。
这个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毕竟去年在兴庆宫,李隆基都弄了个大长桌,和百姓坐到了一起,虽然最后他还是退到了幕后。
他笑着说道:“以稽为决,我们不了解问题,如何能解决问题呢?通政司这一年做的很好。”
首先,他高度肯定了通政司这一年的工作。
“去岁我们关注的问题,比如今岁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比如高利钱破门灭户,比如村里的孩子读书识字困难、比如村中懒汉地痞等等问题。”
“但是一些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