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十二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3章 晋国“三驾疲楚”之策

面对郑国的出尔反尔,晋悼公在众卿的谋划之下,采纳了荀罃(知武子)的建议,制订了“三驾疲楚”的策略,这个策略类似于晋厉公在十年前(鲁成公十七年)采取的战法,两个阵营持续对抗,晋军将自有的四个军的兵力分成三部分,轮流攻击郑国,楚国前来救援就回撤,楚军撤走则再次进攻,消耗郑国和楚国的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派出公卿分别访问了各诸侯国。

鲁襄公八年的冬天,晋侯派晋卿范宣子到访鲁国,一是拜谢鲁襄公年初对晋国的访问,二是告知鲁国,晋国将出兵讨伐郑国,其实也是让鲁国出兵相助。在鲁国众卿的陪同下,鲁襄公以飨礼款待范宣子,范宣子在席间朗诵了《诗经·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堲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翻译成白话文是:

梅子纷纷落地,树上十成有七。追求我的人儿,选择吉日迎娶。

梅子纷纷落地,树上只剩三成。追求我的人儿,趁早定下婚期。

梅子纷纷落地,拿来浅筐拾取。追求我的人儿,趁着春日同居。

范宣子的意思是让鲁国君臣早做出兵决定。季武子起身答道:“岂敢不从命!如果用草木来比喻,寡君对于晋侯而言,相当于晋侯散发出的香味。”于是当场朗诵了《诗经·角弓》,角弓,就是用兽角装饰的弓,其首章为“骍骍(xīng)角弓,翩其反矣。兄弟昏姻,无胥远矣。”意思是说,晋鲁兄弟相亲,鲁国必会与晋国站在一起,出兵讨伐郑国。

飨礼结束,范宣子起身要离开时,季武子又朗诵了《诗经·彤弓》。《彤弓》描述的是周天子以彤弓赏赐有功诸侯,彤弓就是漆成红色的弓。季武子以此诗表达了鲁国愿意拥护晋国成就晋文公当年的霸业。《彤弓》首章为:“彤弓弨(chāo)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意思是说:“红漆雕弓弦松弛,功臣接过珍重藏。我有这些尊贵客,诚心赠礼表恩宠。钟鼓已齐备,飨宴到日中。”范宣子听后说:“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在衡雍向周天子献捷,周襄王颁赐彤弓,令晋国子孙世代收藏。我士丐(范宣子之名)是先君文公官员的后代,岂敢不受命?”士丐的祖父范武子(士会)、父亲范文子(士燮)都是从晋文公时起就位列晋卿,范宣子在这次飨宴上也表现出了晋国公卿的文化礼仪素养,举止得体,应对自如,无愧于大国公卿风范。季武子在第二年夏天专门回访晋国,回谢范宣子对鲁国的聘问,再次确认了鲁国将出兵参加诸侯联盟,跟随晋国伐郑。

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春天,晋国联络诸侯的时候,收到消息,宋国发生了严重的火灾。宋国司城乐喜负责主持灭火救灾事宜,左师向戌、右师华阅(原右师华元之子)、司徒华臣、司寇乐遄(chuán)、司马皇郧、太宰西锄吾等人带领各级官员有条不紊的扑灭了火灾,左师向戌和右师华阅还命都城商丘周围的四处乡社的乡正祭祀众神,命负责祝祷祈神的太祝、负责祭祀礼仪的宗人在商丘四面城外杀马祭祀神灵。宋国远祖盘庚曾居殷墟,位于商丘西北,因此宋人在商丘城的西门之外祭祀远祖盘庚,祈求神灵们护佑。

晋悼公对宋国火灾其实是进行了深入思考的,他问晋大夫士庄伯(士贞伯之子):“听说从宋国火灾,可以探究天道?”

士庄伯回答说:“古代陶唐氏(尧帝)的火正(负责祭祀火星、颁行火政的官员)叫阏(è)伯,他是帝喾的儿子,居住在商丘,他祭祀大火星,用火星来确定时节。商朝先祖相土,沿袭了这个方法,所以商朝以大火星为祭祀的主星,商朝人发现他们祸败的发端皆为火灾,宋国乃殷商之后,因此宋国人自以为掌握了天道。”悼公又问:“宋国祸败与火灾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士庄伯回答:“这取决于宋国的治乱之道。时政的疏失,天未弃之,降下火灾预示祸败以惩戒君王;如宋国已陷入深度内乱,天已弃之,无复常象,则不可知。”其实悼公心中关切的,是宋国的稳定,因为只有宋国内政平稳,才有可能出兵参加诸侯联军,协助晋国伐郑,实现晋国“三驾疲楚”的战略。

不过鲁襄公九年这一年,晋国粮食歉收,发生了饥荒,秦国此时的国君是秦景公,他认为这是攻打晋国的好机会,但又觉得单凭秦国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便派出大夫士雃(qiān)来到楚国,递上国书,请求楚国出兵协助,讨伐晋国。楚共王一听秦国要伐晋,心中大喜,当场允准。令尹子囊在秦使走后向楚共王劝谏道:“臣以为现在不可伐晋。现在楚国不能与晋国相争,晋君识人善任,任命的官员不轻易改变既定的政策。公卿相互谦让,不争权位;士大夫忠于职守,教导百姓;庶民勤于农事,商贸技工及役隶安心从事本职。正卿韩厥老了,荀罃接替他担任了正卿。范宣子比中行献子(荀偃)年轻而职位却在他之上,现在担任中军副帅。韩宣子比栾黡年轻,而栾黡、士鲂让他在自己之上,成为上军的副帅。魏绛功勋大,但认为赵武贤能,主动在新军辅佐赵武。君明、臣忠、上让、下竞,这个时候的晋国不可抗衡,顺服他们才可以。请国君三思!”

楚共王听明白了,对令尹子囊说:“可是寡人已经答应秦国了,君无戏言,出师还是要出师的,楚军不进入晋国便是了。”于是楚共王在鲁襄公九年的秋天,亲自统帅楚军驻扎在楚国北部的武城,为秦军做后援。秦军在秦景公的率领下,攻打晋国,晋国由于闹饥荒,并没有报复秦国,而是隐忍了下来。晋悼公为了伐郑疲楚的大计,没有立刻回击秦国,只是给秦国记上了一笔。此时晋国四个军的正副统帅是:

中军:荀罃(知武子)任统帅;范宣子任副帅。

上军:中行献子(荀偃)任统帅;韩宣子(韩起)任副帅。

下军:栾黡任统帅;士鲂(彘共子)任副帅。

新军:赵武(赵文子)任统帅;魏绛(魏庄子)任副帅。

晋国实行军政一体的官制,所有各军的正副帅都是晋卿级别。

鲁襄公九年十月,晋国本来就在为伐郑疲楚做准备,郑简公在本年六月份的时候还去楚国朝觐了楚共王,这更坚定了晋国攻郑的决心。十月十一日,季武子和齐卿崔杼、宋司马皇郧率领各自的军队跟随晋中军统帅荀罃、副帅范宣子攻打郑国都城的东门(鄟门);卫卿北宫括率领卫国兵马与曹国、邾国兵马跟随晋上军统帅荀偃、副帅韩起攻打郑国都城的西门(师之梁);滕国、薛国兵马跟随晋下军统帅栾黡、副帅士鲂攻打郑国都城的北门;杞国、郳国兵马跟随晋新军统帅赵武、副帅魏绛负责砍伐路边的栗树,开辟道路、收集木材。十月十五日,诸侯联军驻扎于氾水之滨。晋侯下令:“修理作战军械,备足干粮,送回老弱,让患病之人居住于虎牢,宽免过错,包围郑国。”

七岁的郑简公看到晋国和诸侯联军这架势,大有灭国之势,向执政公子騑问计,公子騑答道:“郑国既定国策是‘牺牲玉帛,待于二境’,现在晋国和诸侯兵临城下,郑国可向晋国请求媾和。”郑简公还是个小孩子,也只能听公子騑的。公子騑于是派出使者前往晋军大营求和。上军统帅中行献子说:“围郑以待楚国来救,然后与楚军决战。不这样就没有真正的和平。”中军统帅、正卿荀罃说:“答应郑国结盟的请求,与之结盟后撤兵,这样就会引诱楚军前来讨伐郑国,从而使楚军疲敝。我们将上、中、下、新四个军分成三部分,每次出动其中一部分加上诸侯的精锐部队,迎战前来攻打郑国的楚军。这对于晋国来说,并不算艰难,而楚国就难以承受了。这样比围攻郑国都城而与救郑的楚军决战要好。用暴露白骨的惨烈决战对付楚军,非上策也,那样晋军有危险,后面还有大量的用兵之处。君子用智谋,小人拼战力,此乃先王训示。”参加联军的诸侯们也都不愿意与楚军决战,晋侯决定按照既定方针,与郑国讲和。

十一月十日,晋悼公率领诸侯与郑简公在郑国的戏童山会盟,参加盟会的诸侯有鲁襄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莒犁比公、邾宣公、滕成公、薛伯、杞孝公、小邾穆公、齐国太子光。郑国归服了晋国。盟会之上,郑国的六卿公子騑、公子发、公子嘉、公孙辄、公孙趸、公孙舍之和各位大夫、六卿嫡子全部陪同郑简公出席,晋大夫士庄伯制作了盟书,盟书上说:“从今天盟誓之后,郑国必须对晋国惟命是听,放弃他念,有盟誓为证!”

郑简公才七岁,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郑国执政公子騑快步走向前说道:“上天降祸郑国,使我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大国不赐予郑国友好之言,反而用发动战乱来要挟结盟,让我们郑国的神灵不能得到祭祀,让郑国的百姓不能得到土地上的收获,男男女女都辛苦瘦弱,无处诉说。从今天盟誓之后,郑国只服从有礼而且强大、可以庇护郑国民众的国家,不敢有异志,也以此盟誓为证!”公子騑本来就是个狠人,在诸侯面前敢说出这样一番话,也真是有骨气!在他的要求下,他这番针锋相对的誓词也写进了盟书。

晋卿荀偃(上军统帅中行献子)对公子騑的这番话非常不满,要求从盟书中删去公子騑的言论。郑卿公孙舍之说道:“已将盟约昭告天神,如果可以更改,大国也可以背叛了!”

晋悼公和正卿荀罃反而比较淡定,他们知道,这次会盟的目的,是引楚军伐郑,盟书中写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

荀罃对中行献子说:“我们实在不合于德行,反而用盟约来要挟郑国,这难道合于礼义吗?不合礼义,如何主持诸侯联盟?姑且先结盟撤军,修养德行、整肃军队然后再来,最终必然会得到郑国,何必一定要在今天呢?我们不合于道德,百姓必将背弃我们,天下难道只有郑国一个国家吗?如果能够修好和睦,远方的人也会到来,还有什么要依靠郑国的?”中行献子不语,双方结盟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