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自序:沐雪洛城诗如倾

很早之前,就想出一本书了,可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总用未受触动、没有灵感作为拖延的理由。朋友都知道我是一直在坚持写作的,每次遇到他们问我,你出的书能不能给我两本的时候,我的内心就会十分地惭愧。虽然从中学时代便开始写作投稿,虽然工作之后也始终笔耕未停。可是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单独印发自己的作品集,面对这略显期待的问题,常常尬然一笑而过。很多人劝我将过去的作品集结成集,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不同阶段的作品不仅风格不同,而且思想迥异,将这些文章放一块,不仅不能集腋成裘,反而显得有些杂乱。最主要的,可能是我并没有强烈的出书的欲望。

直到遇到乌鲁木齐的雪,我才真正萌生了创作和出书的想法。北疆的冬是漫长的,从十月中旬第一场雪到来年四月第一场雨,整整半年的时间,这里都是一个银装素裹、冰封雪飘的世界。雪对我的震撼是强烈的、持续的,是无时无刻的,是无处不在的。再加上室外活动的减少,室内暖气的温存,几乎一个冬天,不是蛰居在家,便是猫在办公室,这也给繁忙的工作之余,提供了些许的创作时间。古人讲“冬夏狩猎,春秋读书”,那么,这么漫长的冬天,不正是读书写作的绝好时机吗?这进一步激发了我创作和出书的意愿。

一切美好的事物,总能激发人们内心最本真的欢喜。雪,是大自然的杰作。它的美,跨越了时代的审美差异,得到了世人的一致认可。是历代文人雅士吟咏不辍的重要主题,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永恒素材。

对于雪,我是一见钟情的,而雪,也总能激发内心深处潜藏已久的冲动。2013年冬,还在家乡财政局工作的时候,忙完公务到阳台上舒展,忽然外面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那一刻,整个世界都洁白了、明澈了,我想到了这片土地遥远的历史,想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仁人志士、往圣先贤。一篇赋瞬间在我脑子里呈现,我想到了韩棱,想到了彭岑,想到了李白,想到了黄庭坚,想到了这里曾经的韩楚争霸,想到了当年此处的风啸马嘶,于是“楚城巍巍,横亘西北;淮水滔滔,直奔东南。山连伏牛,危峰矗立;原接黄淮,一马平川。”快意落笔,一篇《舞钢赋》一气呵成。也因为这篇文章,开始了与作协的缘分。

雪是自然造物的馈赠。和雨水一样,雪只是大自然降水形式中的一种,可是与雨水的无色无形相比,造化给了它最美的外形,最洁白的颜色,最轻盈的体态。在万物萧索,一无可观的季节,给了它最灵动的生气和最美的诗意。雪是造物馈赠给冬天的礼物,造物用西风催落了绿叶,用寒冷藏匿了生灵,那么就用雪来弥补对于冬天的亏欠吧。幸而有雪,冬天不再只是孤寂寒冷,不再只是萧瑟悲凉,在疏净之中,增添了天地的清气、万物的色泽。

雪是人生价值的追求。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而完美的融合。在与大自然朝夕相伴、休戚与共的接触中,人们不断发现宇宙自然的壮丽、伟大,也不断发掘提炼自然万物的品格秉性,于是梅兰竹菊、星月松鹤这些意象都因其特殊秉性而被赋予特殊含义。雪自然不会被忘记,《庄子》曰:“疏汋而心,澡雪而精神。”古人认为雪色洁白,晶莹剔透,象征着纯洁,乃世间至纯之物,以雪洗身可以清净神志,并以此比喻清除意念中的杂质,使神志思想保持纯正。雪,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寓寄,是道德的完善,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是千百年来士大夫孜孜以求的崇高境界。

雪是人间大道的管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自然万物的一草一木中,无不隐匿着发人深省、窥探大道的智慧。《庄子·知北游》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当东郭子向庄子请教“道”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庄子说“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稗草、在瓦块、在大小便里,东郭子听了后再也不说话了。道确实无处不在,一叶尚可知秋,道可以存在蝼蚁瓦甓,那么在雪中窥探到的是什么样的大道呢?是农夫预测到的来年丰收?是政治家独钓寒江冷眼旁观的清醒?是名士独来独往的精神世界?是诗人体味到的贫苦百姓的艰难?还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后终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有时候我也常常会思考,作为一本作品集,仅仅以“雪”为题,是否会显得单薄?虽然这是一本小书,虽然说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可是仅仅以雪为主题,这么一个狭窄的题材,会不会内容贫瘠?会不会牵强附会?会不会幽深冷僻?会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会不会满篇用典,可读性差?会不会出现“掉书袋”的毛病?写出怎样的文章,才不会违背了本意?带着这些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了要写“雪”。原因有四:

珠玉在前。中国是有咏物的传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物诗。皇室成员与朝廷重臣都有很深厚的文化素养,常常在集会之时指物为题,写诗或者写典故,很多文臣甚至能写出数百条的典故来。魏晋去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之后的历朝历代又有多少人文韵事?如今我们掌握的典故,远远比魏晋时代丰富,甚至连魏晋时代指物赋诗的故事也已经变成了典故,关于雪,我们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魏晋之后,隋唐统一时代南北文臣的切磋,北宋时馆阁文人的吟咏,明清编纂大典全书时诗文的唱和,无不就一事一物连篇累牍、穷形尽相。所以单单是“雪”这一主题,便有述说不尽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能触动人心、能让人感发者数不尽数。

蓄积已久。我并不喜欢时常用文字记录个人见解和想法。可是在读书学习、在日常生活之中也常常会在头脑中思考很多事情。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苏轼的文思如泉水、如江河,这是在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努力之上的。我自知才疏学浅,遥不可及,不能凭空落笔,思绪如泉,但好在数十年来不曾一日释卷,不舍跬步、驽马十驾、笨鸟先飞之中也终略有小得。虽涓涓细流,难成江河之势,但积水为潭,也可备写作一书的资用。

触情而发。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灵魂,没有感动自己的作品也一定不能感动读者。又有谁不曾为这一片洁白而心动呢?在过往的岁月里,在读书、工作和生活的不经意间,雪不止一次的触动过我。而今,这份感发,从记忆的深处丝丝抽取,这些触动,从现实的芜杂层层剥离。童年的雪、书中的雪、名人的雪,江南的雪、塞北的雪,阳光月色下的雪、灯光烛影里的雪;雪中的山、雪中的人、雪中的村庄河流麦田、雪中的枯藤老树昏鸦。雪中的翘首期盼、雪中的寒窗苦读、雪中的坦怀释然、雪中的朗朗乾坤。当记忆剪辑成片段,当思绪倾注于胸怀,便需倾诸笔端,一吐为快。

包罗万象。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那么看雪呢?雪是雪,可是雪又不仅仅是雪。雪里有哲思,雪里有智慧,雪里有诗美,雪里有政治,雪里有故事,雪本纯净,可是一入红尘便有了千般姿态、万种颜色。入诗便为诗,入史便为史,入高台便为玉屑,入市井便为泥滓,入吴钩便为杀戮,入情网便为相思。

王安石在《上人书》中说:“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我固知此书为娱情之作,只在赏目娱心,并不追求启迪智慧,所以便努力在“巧”和“华”上多下点功夫,在形式美上多做点努力。既是写雪,那么在结构上就要借鉴雪的特点,形式上体现点雪的特色。

纯净。雪之美,纯净无瑕。书中的文章全部是这个冬天的集中创作,所以更容易内容相近、文风相似,设色均匀一致、思绪一脉贯通。这几年虽然疏于练笔,但也挤出空闲时间写了一些作品,甚至在工作之余,还对自己作了每天写一篇的要求。可是文章堆积在一起,难免驳杂,而且过往诸作多有仓促之笔、不合心意之句,所以皆不编入此书。此书文章,全为新作。

冰心。雪之神,玉壶冰心。雪为天地之赤子,以天地之真气幻化为天地之真美。写作此书前,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虚文浮笔,不要陈词滥调,而是秉持一颗真心去选题,一颗冰心去创作。文学以“真善美”为基本追求,而这其中,真字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保持真心的可贵与不易。

六出。雪之形,花开六瓣。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在于形式的优美。甚至可以说,一首律诗、绝句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一件带有音律、平仄、对仗、比兴的艺术品。如果说巍峨的宫殿是砖瓦的杰作,那么每一首中国诗词就是精雕细琢的文字杰作。汉语是注重结构之美的,早在南朝时,就有了“文笔之分”,打破了之前文章“诗乐舞结合,文史哲不分”的局面,将具有艺术性的美文和实用文学区分开来,梁元帝萧统在《金楼子·立言篇》中说道:“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强调艺术性的文学要有色彩、带音律、齐对仗、有感情。南梁时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初唐,上官仪又提出“六对”“八对”;到了杜甫,律诗达到了炉火纯青,此后历代,多以杜诗为准则。为不失古意,本书在结构上也做了规划,雪开六瓣,那么本书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晚来天欲雪”“来报雪花坠”“闲尝雪水茶”“独钓寒江雪”“大雪满弓刀”“终南望余雪”,每一个章节的题目均选自一句诗歌。六个章节之间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逐渐的递进,敷衍了从“盼雪”到“赏雪”再到“悟雪”的全过程。

写这本书的初衷,只是兴趣爱好,既不为托物言志,也不为传道说教。就像音乐家唱了一首曲子,舞蹈家跳了一段舞蹈,写作就是用笔在纸上弹琴歌唱。就像工作之余去打打排球,吃顿美食,看场电影一样,看书写作也是放松消遣的一种方式。这是一本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这其中会有由此引发的哲学思考及历史感慨。

文学作品。雪是冬日的精灵,是最适合用文学作品来书写的。这样写出来的雪才是心目中的雪,是有感而发的雪,是不为创作而创作的雪。这样的文字,更真切、更自由,也更灵动。这样的雪,才与感情相牵,与心灵相犀,与梦境相连。所以本书旨在文学创作。

哲学思考。有多少人在雪里看到宇宙人生,悟出了生命真谛。雪的空灵会让人心灵舒畅,雪的洁白会让人内心清宁,雪后的世界会让人独立茫茫、内心冷静。更有机会去换一个角度看待世界,更有环境让人思考宇宙人生。本书旨在写雪,但更主要的是写透过物象之后的雪,澄怀味象之后的雪,是看过世间烟花、经过人情冷暖的雪。所以本书兼带哲学思考。

历史感慨。雪中有哲思,自然也有历史。千百年来,雪一如既往,不曾改变,而看雪的人却时移代迁,物是人非,迥然不同。对此茫茫是否百感苍苍?人生代代无穷已,江雪年年只相似。雪承载了多少历史故事,见证了多少动人时刻,也引发了多少伟人感慨思考。与历史相比,我自知青涩浅薄,可咀嚼历代先哲的思考,徜徉在厚重的史册里,也渐渐感受到笔下的深沉,所以本书会有历史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