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战果
1976年2月,当一号兵马俑坑的勘探工作告一段落后,考古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寻找新的兵马俑坑上来。当时我们推想:按照中国人讲究均衡对称的传统习惯,在秦始皇陵的东边发现了一号兵马俑坑,那么在秦始皇陵的西边、南边、北边,是不是还会有二号、三号、四号兵马俑坑呢?根据这个思路,我们把考古队员分成两个小分队,在秦始皇陵的四周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
参照一号坑距秦始皇陵1.5公里的数据,我们同样在陵墓的西侧1.5公里处进行勘探。这里是一片石榴树林,地下堆积着厚厚的砂石层,钻探工作极为困难,工作月余一无所获。在秦始皇陵的南侧,因靠近骊山,地下堆满碎石及大石块,无法进行钻探。在陵墓的北侧,我们发现一些地面建筑的夯土基址,但未发现俑坑。这时大家不免有些灰心丧气。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4月21日,传来一个重要的信息:建筑工人徐宝三在配合博物馆建设进行地基钻探时,在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发现地下的土质较坚硬,疑是夯土。于是,考古队的人员全部集中到那里进行钻探。4月23日,果然又发现了陶俑的残片。大家心里又充满了希望。
这里的地貌较复杂,地面是一片果树林,多数为柿子树,少数为杏树,高大粗壮,为百年以上的老林木;另外,地面上还有许多小坟堆,有的坟堆的土中夹杂有陶俑的碎片,说明若干年前当地农民挖墓穴时也曾挖出过陶俑。这里的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西部有一条当地农民取土挖出来的大土壕;东部有一条古河道及一眼现代的大口水井;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高1米多、长约200米的土崖,以土崖为界分成南、北高低不同的两级台地,南边的台地为一号兵马俑坑所在地。发现夯土和陶俑残片的地方,位于第二级台地东南角的一棵大杏树的附近,与一号兵马俑坑相距不远。这时考古人员的心情既兴奋,又有些忐忑:这是座新的俑坑还是原本就是一号坑的一部分?如果由于我们的疏忽而没有把一号坑的范围搞清楚,那将成为考古史上的一个笑柄。
为了解决上述疑问,我们以新发现陶俑残片处为基点向周围扩大钻探。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到1976年5月10日,基本上摸清了俑坑的情况:坑的平面呈曲尺形,坐西面东。东西长124米(包括门道),南北宽98米(包括北侧门道),距现地表深约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东边有4个斜坡形门道,西边有5个斜坡形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形门道,南边没有门道。此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的东端北侧,两坑相距20米,是与一号坑不相连的又一座新的兵马俑坑,我们将之编为二号兵马俑坑。
为了进一步了解二号坑内部的结构和埋藏情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我们于1976年5月至1977年8月底进行了局部试掘,先后共开了19个小型试掘方,在试掘方内共出土木质战车11乘,拉车的陶马67匹,骑兵的陶质鞍马29匹,骑士俑32件,跪射俑、立射俑等各类武士俑192件,青铜兵器和车马器等共1929件。根据试掘方内陶俑、陶马的排列密度推测,二号坑内共有陶俑、陶马1400余件。
〇跪射俑(二号坑)
〇陶马出土情况(二号坑)
与一号坑相比,二号坑面积比一号坑要小,陶俑、陶马埋藏的数量也比一号坑少,同时还具有如下不同于一号坑的显著区别。
第一,形状不同。二号坑的平面呈曲尺形,一号坑呈东西向的长方形,里面埋藏的陶俑、陶马排列也随形排列。
第二,二号坑内出土有骑兵俑排列的骑兵阵,还有跪射俑和立射俑,数量众多,排成一个正方形的小型军阵,此为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而一号兵马俑坑内没有这些。
第三,二号坑内埋藏战车的数量较多,根据试掘方出土的情况推断,二号坑内共有战车89乘,并有一个战车组成的车阵。一号坑内有战车40余乘,每乘车后都跟随一定数量的步兵俑,是车与步兵结合编组。
由此可见,二号兵马俑坑的形制特殊,内容丰富,是继一号兵马俑坑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
〇棚木遗迹(二号坑)
〇二号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