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清光绪二十至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七至二十八年),无论就远东国际情势,或就中国国内局势言之,皆为近代史上划时代之大事。

就国际情势而言,中国之失败与日本之崛起,使英法联军以来所奠定之三十年间远东国际均势为之破坏。列强瓜分中国之议大起,而瓜分之形势亦日具。英俄争霸以求控制中国之活动,则尤激烈。乙未以后,十年之间(1895—1904)局势最为动荡,直至日俄战后,始再得十年之安定(1905—1914),而日本则已成为远东之重要强国,东亚大局为之丕变,以后日本之广泛侵略终于酿成太平洋大战,盖莫不肇端于此。

就中国国内局势言之,自同治中兴以至甲午,二三十年间大致可称稳定。在此期间,李鸿章身统海陆精锐,总绾北洋兵权,创行洋务,筹办海防,以肆应中外,当天下之冲,实为一时重心。而甲午惨败之后,精华略尽,淮军声势一落千丈,李氏本人退居闲散。京畿重地之政局形势,因亦随之巨变。乙未以后,北洋新军肇建,维新运动大起,革命运动亦萌芽海外,而戊戌、庚子之变,相继起于中枢。新政、新军渐次遍于各省,满汉种族之争,中央地方之争,政治派系之争,新旧思想之争,纷然日盛,遂以速清之亡,并成民国以后纷扰无宁日之局。凡此种种,溯其关键所在,亦莫不以甲午一战为其转捩点也。

关于国际情势之变迁,中外人士致力研究者,颇不乏人,脉络线索大致已明。而关于当时中国国内之局势,则尚未闻任何有系统之研讨,是以作者窃不自量,拟藉本文试作探索。以甲午战争为中心,观察当时国内政局,明其承先启后之迹,藉得与当时国际局势之变迁相表里,以求有助于深入了解此一段近代史实之真况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