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和梁归智先生的相识,是以《西游记》的研究为契机的。
我2014年在中华书局出版了《西游记》校注,这是我用了几年时间整理的。偶然有一天,忽然收到一封陌生的邮件,原来是梁归智先生的。梁先生非常热情地和我讨论《西游记》的相关问题。这真的使我受宠若惊。因为我当时初出茅庐,不知深浅。梁先生是古代小说研究的大家。梁先生主动发邮件给我,使我既欣慰,又感激。
随即,梁先生就发表了一篇《拆碎七宝楼台与探秘珠宫贝阙——与李天飞道长〈西游〉论妙》。看到这个标题,我就忍俊不禁。因为我自称“多宝道人”,平时自己戏称“贫道”,并不是真正的“道长”。从这个有趣的标题,就能感受到梁先生的一颗纯净的真心。
再看文章,梁先生把他的研究和我的做了对比,说我是“抽丝剥茧”“分出层”,把《西游记》这座“七宝楼台”一片片拆下来,“择出来”,显示出每一段楼台的原始真相;而梁先生侧重悟证,在《西游记》“思想”“艺术”“文化”“历史”等方面,彼此参照,互相生发。从这篇真诚而有趣的文章中,我不仅在学问上受益良多,更能体会到梁先生提携后进、爱护晚辈的殷切心情。
后来我和梁先生的交往,就渐渐密切起来。梁先生也研究《封神演义》,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梁先生写了一部《封神演义》的研究著作,当时没有及时出版。那时我也在写一部关于《封神演义》的书稿,遇到疑难,则时常向梁先生请教。梁先生每次都会非常耐心地回复,还把他的书稿让我“指正”。这真是太让我汗颜了!作为一位学界长辈,能如此谦和、耐心地对晚辈加以指导、关注,是一件多么温暖的事情!
后来,因为我的业务方向是为孩子讲古代名著,便同时拜读了梁先生的其他著作,感觉到梁先生的道德文章,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博通。梁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研究上成就斐然。特别是在《红楼梦》研究上取得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成果,开创了红学研究新分支“探佚学”,自成一家。但是,梁先生又不仅仅限于红学。他精于内典,翻译了《金刚经》《心经》等佛经,出版过佛教高僧的传记。精深之功力,旁及《西游记》《封神演义》,角度多元,自然多有精警宏通之论。
第二是真诚。不必讳言,今天的学术界,存在着许多为项目而研究,为发论文、评职称而研究的现象,学者往往迷失其中,失去了原有的学术兴趣。而梁先生治“红学”,治古典文学,都是本着最真诚的态度,旨在解决问题、探索未知,而不是臣服于各种游戏规则。所以今日下一城,明日攻一地,终成蔚然大家。我与梁先生只交往了短短数年,蒙先生许我以忘年,更能从各种邮件、文章、电话、短消息的交流中,感受到这个真诚、有趣的灵魂。
第三是渊雅。可能对于一些学者来说,学术只是谋生的职业,和销售、管理、运营并无什么不同。职业和生命,犹如两张皮。其人或许可以称为“敬业”,但不足以许以“渊雅”。这大概是今天的学术评价体制造成的。但是梁先生治古代文学,即将文学化入了自己的生命。无论是作诗填词,还是评“红”论“道”,我们都能感受到,梁先生是在用生命诠释这一切,带有强烈的“诗性”。我愿意称之为“渊雅”。看到他“本尊”,就看到了文学的本体。
梁归智先生去世后,蒙哲嗣梁剑箫先生垂教,命我作序一篇。后生小子谫陋,何能道梁先生道德学问之万一。谨撰片言,敬慰先生在天之灵!
李天飞
2021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