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还是入世:孔子庄子们的人生选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言

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面临着种种压力,有着各式各样的焦虑,由此出现了一大批新名词,比如内卷、躺平、摆烂等,也有很多人对这些词进行了批评和审视。但是,我更多时候觉得,其实现代人之所以有如是焦虑,除了因为不得不面对的种种社会压力,还因为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那就是他们其实缺少一种思想上的观照和启迪,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我是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在灿若星辰的中国古代思想大家那里,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这些资源可以非常直接地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一种精神的效用。由此,就有了这本以《出世还是入世:孔子庄子们的人生选择》为题的小书。之所以取这一题目,重点有二。一则,在中国传统中,孔子和庄子等思想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尤其是孔子,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他的思想既是对之前礼乐文明的继承,也是对后世思想传统的开启。可以说,孔子就是中国思想的标志性符号,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传统思想。二则,所谓的出世入世,实际上更多强调的是哲学观念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尤其是在中国传统中,我们通常都会把中国哲学称为实践的哲学,而所谓实践的哲学,所关注的当然就是现实生命。如何在现实中安身立命是中国传统思想关注的重点,也是古代中国哲学家身体力行的核心,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自然可以为生活于今日的我们提供一种生活的指引。为了便于理解和接受,本书将以讲演录的形式展开。因此,这本小书也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的说法,出自黑格尔的四卷本名著《哲学史讲演录》。1816年10月28日,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开始在海岱山大学(海德堡大学)讲授哲学史,其所讲后来汇编为《哲学史讲演录》。这部被恩格斯称为“黑格尔最天才的著作之一”的作品,不仅在学术史上影响深远,而且对于学习哲学的人来说,大概也是必读书目。

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开讲辞”中,黑格尔的说法,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

我所讲授的对象既是哲学史,而今天我又是初次来到本大学,所以请诸位让我首先说几句话,就是我特别感到愉快,恰好在这个时候我能够在大学里面重新恢复我讲授哲学的生涯。因为这样的时机似乎业已到来,即可以期望哲学重新受到注意和爱好,这门几乎消沉的科学可以重新扬起它的呼声,并且可以希望这个对哲学久已不闻不问的世界又将倾听它的声音。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1]

如果把目光放到今天,我们或许也会发现,今日对于精神传统的重视,也逐渐明显起来。自近代社会转型以来,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是过往社会发展历程之中的重要任务。但是,无论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对于社会来说,精神的力量都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而社会,当然也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有精神价值的共同体。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思想乃是一个人、一个社会的底色。

我曾经看到一句标语,说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最哲学”的时代。这个提法很有意思,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今天好像更像是个最不哲学的时代,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哲学已经从学科之王的地位跌落,别说社会上,就连大学校园里也越来越缺乏探讨哲学的声音。但是,我想最哲学的时代,其实恰恰是指这是一个最需要哲学的时代。正如黑格尔所言,“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从这个意义来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我们生命中最亮丽的色彩,经久而不衰。

我一向认为哲学的讲授对于当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讲授,哲学才能更为便捷地进入大众的视野,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精神价值。在我看来,当前的社会,恰恰也最需要哲学,经济突飞猛进的背后,必须有哲学的强力维系,这可能是一个健康社会应该有的形象吧。可能恰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因为主要关注的是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利益,而忘记了给哲学(或者说给自己的内心)一种必要的关注。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返回到自己,回归到精神生活,在今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类的心灵需要哲学来滋润。

我从2007年开始,在浙江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相关的内容,所涉及课程有十余门,从课时数来说,一直是极为饱和的状态,每个礼拜总有十余节课,这可能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不过,对于我来说,上课着实是一种极大的乐趣,因为通过授课,我可以把更多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可能也是因为如此,这些年上我课的学生还是极多的,评价总体上也是非常不错的。说到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分享。前几年,有一个机械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在他的本科毕业设计(当然是机械方向)的致谢中,特别提到了我,说上我的课对他的大学生涯有很重要的影响。恰好他的指导老师是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就很诧异地跟我说,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机械专业毕业生在毕业设计致谢里首先感谢的居然是一个哲学老师!准确地说,这种类似的情形还是不少的,很多理工科的学生对中国传统、中国思想,有着非常真诚的兴趣。这也是我这些年在浙大讲授中国思想、中国哲学时感到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讲课不比写文章,要把一门课程,尤其是哲学思想类的课程讲好,其实也是一种挑战。这些年我对自己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在保持思想内容正确的前提之下,尽量用比较生动和直接的语言来传递思想。因为,讲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听者能够听得懂。而要让听者听得懂,就必须更多地观察受众的语言、生活习惯等,这些都是授课者必须考虑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传统的、略显艰深的思想,有效地转换成现代的语言,从而能够让听者接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这些年的实践还是相对成功的,至少学生们非常喜欢听我的课,而且也确实从课堂中获益了。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幸福。孟子在谈君子有三种快乐的时候,就曾经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为其中之一,我想这也是老师的作用和意义所在。

当然,我也很想把这些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他们能够由此而进入中国传统思想的殿堂,能够在中国自身的哲学传统中,获得精神价值的确认和提升。因此,我也非常乐意尝试以这种演讲的形式,来陈述我对于中国哲学的基本理解。我的这本小书跟黑格尔作品的相似之处也就在于,我们谈论的都是哲学的话题,都是用演讲的方式来呈现哲学的历史。

而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思想,能够在这个非常特殊的时代——一个科学和技术昌明、经济迅速腾飞,而思想却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又略显混乱的时代——让中国自身的哲学思想挺立出来,成为中国人自身的精神支柱,这大概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所在。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中有一段话,我觉得也非常重要,他是这样说的:

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正如在思想史的领域里,过去的东西只是一方面,所以构成我们现在的,那个有共同性和永久性的成分,与我们的历史性也是不可分离地结合着的。我们在现世界所具有的自觉的理性,并不是一下子得来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本质上原来就具有的一种遗产,确切点说,乃是一种工作的成果,——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的成果。一如外在生活的技术、技巧与发明的积累,社会团结和政治生活的组织与习惯,乃是思想、发明、需要、困难、不幸、聪明、意志的成果,和过去历史上走在我们前面的先驱者所创获的成果,所以同样在科学里,特别在哲学里,我们必须感谢过去的传统,这传统有如赫尔德所说,通过一切变化的因而过去了的东西,结成一条神圣的链子,把前代的创获给我们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

但这种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仍然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这种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2]

这也就是历史,或者说传统,对于我们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就具有了极为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和我们生命的价值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哲学;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需要中国哲学。而哲学能够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哲学史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的展览,他们凭藉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深入上帝的本质,并且为我们赢得最高的珍宝,理性知识的珍宝。[3]

我们在哲学的历史中,看到的是一种理性的精神和由此而来的高尚的心灵。因为这种哲学的传统,我们的生命得到滋养,我们的精神茁壮成长。在《出世还是入世:孔子庄子们的人生选择》中,我希望呈现给诸位的,是中国传统精神的波澜壮阔以及个体在这种精神资源中所可能达到的生命境界。

传统就像是一条不断流淌着的河流,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我们的生命将因为传统的滋养而更加具有活力,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将因为传统的支撑而更加丰富多彩。

[1]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页。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0页。

[3]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