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遗传的囤积症
赵晓楠父母家的主卧,面积看着很大,但实际上能让赵晓楠运动的空间并不大,只有床边的一丁点儿地方。她的动作都伸展不开,因为动作稍大一点儿手指就能触碰到周围的东西。
赵爸爸和孟子珍女士舍不得扔掉家里的任何东西,甚至用垃圾袋的时候也要从家里堆积如山的旧塑料袋里挑一个在赵晓楠看来最难用的,把稍微好用点儿的留到下次,可明明家里也有很多崭新的厚实的新塑胶袋。也因为这样,家里的东西越堆越多,而堆积得毫无章法,导致经常找不到东西。
孟子珍女士就连日常出门找鞋穿都找不到,总是埋怨说:“我的鞋不知道被你爸塞到哪儿去了,他老是把我的鞋乱塞……”
主卧朝南,门的旁边,房间的北面有一整面墙的木工做的衣柜。床头朝东,床的两边各放了一个床头柜。其他地方都塞满了东西,其实衣柜和床头柜里也是塞满的。
让赵晓楠觉得最诡异的是门斜对面的角落里放了一台旧冰箱,在卧室里放已经报废的旧冰箱估计也就她父母能做到了。这台冰箱大约是她上初中时买的,后来坏了以后就一直被扔在主卧里,很久以前她打开过一次,里面被父母塞满了各种各样的药。
主卧里还放着家里以前淘汰掉的两台电视,一个电视柜,还有许许多多的杂物。可能是为了掩人耳目,“机智”的孟子珍女士还用布单盖住了杂物,要多诡异有诡异。
赵晓楠以前对家里这些杂物是没有感觉的,她已经习惯了杂乱无序的居住环境。以前她就住在孟子珍女士现在住的小卧室里,小卧室里也有一整面墙的木工打的衣柜,但都被孟子珍女士塞满了,只给赵晓楠留下了衣柜的一小格放衣服。因为空间不够用,赵晓楠只能任由衣服在椅子上“凶猛地生长繁殖”。
等赵晓楠有了自己的房子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她彻底地“放飞自我”,疯狂地买买买,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已经把室内面积七十平米的新房给“塞爆”了,以至于玄关都已经没处下脚了。
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把家变成了堆放杂物的仓库,一个人的衣服多到两个卧室的衣柜都放不下,晾衣架上都挤满了衣服。厨房里的东西多到甚至放不下一个小小的电饭煲,只能在厨房外煮饭。
赵晓楠看着凌乱的房间,根本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无奈之下,她开始上网找答案,很快她发现了一本叫做《极简主义》的书。刚开始只是单纯地被书名吸引,然后就在网上下单了。拿到书以后,赵晓楠打开书的那一刻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她把这本书反反复复地读了好多遍,作者过往的窘境完全就是她的现状,书中的很多话都直击她的内心。再后来她又陆陆续续地入手了许多极简主义和整理收纳方面的书籍,而且都仔仔细细读完了。
赵晓楠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有囤积倾向的,要是任其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发展成囤积症。她在网上看过一些囤积症患者居住的房子,那些房子已经不能称之为家了,可以说已经是垃圾场了。她很庆幸自己及时从无意识购物,无意识囤积的噩梦中醒过来了。
书上说整理收纳一般应该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这样刚开始的整理难度会比较小,容易让整理者建立自信,比如衣服。赵晓楠觉得整理衣服的压力有点大,她的衣物数量有点太多了。
她选择先从自己的手机开始,具体地说是从手机上安装的APP开始。但她没有去动手机相册里的图片,那个难度太大了,全是各种回忆,得在整理的最后阶段再去触碰,要不很快就会变成“追忆大会”了。
赵晓楠按照自己总结的整理原则“清空,分类,舍弃,收纳”先小小地实践了一把,删掉了自己长时间不用的APP,把APP按照不同的用途放进不同的“文件夹”里。然后把所有的“文件夹”按照顺手的程度放在同一页上。
这次极小规模的APP整理让赵晓楠获得了小小的成就感和清爽感,手机页面变得整洁有序再也不是乱糟糟的了,以前她有时候找一个APP就得翻好几页。
赵晓楠第二个整理目标是冰箱。父母家的冰箱很小,过年的时候赵晓楠买年货都会被孟子珍女士一顿批评,“家里冰箱放不下,你说你买这些干什么,以后不要再乱买了……”
等赵晓楠有房以后,她“报复”似地买了一台五百七十升的双开门冰箱,把冰箱塞得满满的。结果很多东西因为看不到就忘记了,然后就过期了。
她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完成了冰箱的整理。原则很简单:过期的全扔掉。光是各种过期的装调料的瓶瓶罐罐她就扔了十几个黑色小垃圾袋,刚搬家时她属实高估了自己做饭的意愿,以为买了调料自己的厨艺就会突飞猛进。实际上经常用的调料也就那几样,好多调料都没开封就放过期了。
把冰箱里的过期食品及调味品都清理掉以后,赵晓楠才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对冰箱内部空间重新进行布局,用冰箱收纳盒最大限度地利用冰箱的所有空间。这样的冰箱在后来小区疫情封控期间帮了她的大忙。
整理完冰箱以后,赵晓楠这才着手开始整理衣橱。因为前期装修时她做了很多功课,所以衣橱内部的分区设计得较为合理,包括长衣区、中衣区、短衣区、抽屉区和被褥区。因此她只需要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衣物悬挂即可,内衣和袜子之类的小件衣物就折叠好放进抽屉里。
父母家的衣柜悬挂区很少,结果就是衣物永远也叠不完,抽出一件衣服以后其他衣服就全乱了,导致整个衣柜是越叠越乱。
赵晓楠从衣柜里还有家里其他的地方把衣服都找出来,然后集中摆放在床上开始分类。她简单地把衣服分为两大堆,一类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另一类就是要舍弃的。她先把要舍弃的衣物折叠整齐,放进了纸箱里。然后又把自己喜欢的衣物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最近要穿的就挂进主卧的衣橱,另一类自己不常穿的衣物就挂进次卧的衣橱。这个过程中,她还顺便舍弃了很多自己不想要的鞋子。
整理过后,她统计了一下,决定留下的衣物正好是一百件,其余七成衣物都通过旧物回收的方式舍弃了。当快递小哥用小推车推走二十多个装满衣物和鞋子的纸箱时,赵晓楠觉得整个家都清爽了。
从那以后,赵晓楠都尽量穿已有的衣服,不再冲动地买新衣服了。即使遇到自己非常喜欢的衣服,她也会先考虑是不是适合自己的身材,是不是百搭,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无脑地买衣服了。如果非要买新衣服就会把相应数量的旧衣服做回收,衣物的数量始终保持在一百件,一年四季足够了。一百件衣服挂在空荡荡的衣橱里,特别好找,也不用再给衣物换季了。
舍弃衣物时赵晓楠并没有太多内疚的感觉,因为之前她买的很多衣服其实并不适合自己,放在衣橱里也只会占用衣橱的空间,把旧物回收以后那些衣服也可以被更适合的人拥有,何乐而不为呢?
但舍弃书籍时就不一样了,赵晓楠体会到了深深的罪恶感。实际上光是把所有的纸质书从客厅书柜里取出来,一堆又一堆,一趟又一趟地搬到次卧的空地上,她就已经累得半死,后悔得要命了……
她不停地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要买这么多的书?为什么百分之九十的书都没打开过?为什么我对很多书都没有了阅读的欲望?当时买的时候明明很迫切想看啊!以后买纸质书真的得挑自己真正喜欢的,而不是因为一时的头脑发热就无意识地买书……纸质书读完以后也应该及时通过二手书平台流通出去,而不是放在家里落灰。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纸质书还是应该留在家里方便随时翻看……她在整理书籍时所做的“忏悔”比整理衣物时多多了。
“忏悔”过后,赵晓楠按照每本书背面的“上架建议”对书籍进行分类,看着地上一摞摞分类好的书好像也看清了自己。她买的书很杂,心理学方面的书是最多的,除此之外还有历史、文学、健身、时尚、英语、编程、中医、经济学、名人传记、数学以及投资等大类。纸质书共有五百多本,可有些连塑封都没拆,最离谱的是有五本书她居然重复购买了两次。
赵晓楠看着地上一摞摞的书,又想起以前在网上花大价钱买的那些从来都没看过,已经过期的课程。她的焦虑真真切切地反映在了买来的这些书和网课上,她有一种强烈的知识焦虑,但却又没办法静下心来读完这些书或完整地学完那些网课,真的是眼大肚子小!
她终于明白:购买书籍和网课的下单瞬间并不意味着我就拥有了书籍或网课里的知识。下单并不意味着拥有。只有我真正用心学习书籍或网课里的知识,把那些知识融入我的体内,才算是真正的拥有,才能发挥出书籍或者网课的最大价值,进而给自己的人生增值,这才算是给人生投资。
消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浪费!如果我不能很好地发挥一件物品的价值,还不如就此放手,把它转交给更适合的人,让它发挥自己的价值。
大部分的书都被她装箱通过二手书平台转卖,只剩下大概五十几本真正想看的。那些转卖的书后来在二手平台上卖了一千来块钱,看着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是这样被浪费,赵晓楠自嘲道:书比衣服好点儿,起码还能稍微卖点儿钱。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去买包呢,花在网课上的钱够买好几个LV包了,包转卖出去比书贵多了,真是脑子被门夹了!
在赵晓楠看来,厨房整理的难度又比衣橱整理升高了一大截,不仅东西种类和数量更多,清洁的难度也很大。当她把厨房的物品全部清空搬到次卧里准备进行分类和拣选时,看着一屋子的杂物,整个人都崩溃了,她躺在沙发上给自己做了好久的心理建设才敢开始整理。
就这样每天整理一点点,每天一点点,期间还不停地给自己打气,一直到最终选择合适的收纳用品,她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把整个房子从仓库变成井井有条的家,原来能“透气”有“留白”的家是如此舒服!
赵晓楠觉得自己这种“囤积症”其实是从父母那里“遗传”的,小时候物质的匮乏加剧了购买和囤积的欲望。现在再重回父母家,她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实在是太乱了,太让人烦躁了,找东西太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