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能源与环境
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者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如图1-3所示,全球平均气温异常近年来愈发明显。而对比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才是将地球温度逐渐拉高的“真凶”。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为了早日结束这种“慢性自杀”,节能减排迫在眉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2019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创下新高,2020年成为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野火、暴雨和干旱继续肆虐,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与2019年的排放水平相比,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受疫情影响下降约7%,但非二氧化碳排放量受疫情影响较小,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下降幅度较小。整体来说,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持续上升。
《巴黎协定》的签署标志着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也意味着全球能源行业需要加速转型以适应这一进程。有了目标之后,就要根据数据研究策略。首先要分析温室气体的来源。图1-4揭示了2019年国际和国内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看出,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为电力和供热、交通运输、工业、民用。其中,第一来源电力和供热在国际和国内的占比都几乎为第二来源的两倍,而在国内更是占了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不同的是,国际上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比工业更多,且两者相差不大。而在国内,工业占比几乎为交通运输的三倍,这也符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注重建设的国情。结合图1-2,我国的节能减排策略除了要注重煤炭的清洁化利用与化石能源的清洁化生产,还要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推动能源供应体系综合变革。在能源供应结构上,要逐步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足鼎立的多元化格局;在能源利用结构上,要统筹考虑交通、化工、发电等多个领域,发挥各种能源的比较优势,在能源替代上通盘考虑、系统优化;在能源转化结构上,要把握大电网与分布式电力系统并重的发展思路,形成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绿色智能的能源网络系统。
图1-3 1850—2005年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全球平均气温的影响
图1-4 2019年国际和国内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
图1-4 2019年国际和国内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