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食物的“分解中心”——小肠
食物在“中转站”被消化为小颗粒后,就来到了最重要的一站——“分解中心”——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与胃连接的肠道是十二指肠,它因相当于十二根手指横向并排的长度而得名。之后依次为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之间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分界点,一般习惯将前2/5的部分称为空肠,后3/5的部分称为回肠。
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分解中心”。成人的肠道非常长,为5~7米,远远超过了成人的身高,所以整个肠道只能“九曲十八弯”似的盘曲在腹腔中。小肠的内壁也比较特殊,并不像普通管道一样光滑,而是有很多环状皱褶,上面有很多密集的绒毛,在每根绒毛顶端还有1700根左右的微小绒毛,这些结构的存在使小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250平方米,几乎是一个成年人体表面积的130倍。小肠的长度和特殊的黏膜结构都是为了让小肠能有足够的“地盘”来消化吸收营养物质。小肠绒毛还会时不时地伸缩和摆动,就像在“跳舞”,这样可以使绒毛内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等结构中的血液和淋巴更好地流动,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小肠是怎么扩大它的吸收面积的?
小肠可不是“孤军奋战”,它会和它的小伙伴——肝、胆、胰等消化器官共同承担消化吸收的工作。消化器官每天会分泌大量的消化液进入肠道,如胆汁、胰液等,小肠本身也会分泌小肠液,这些液体含有大量的消化酶,能将食物分解成更小的微粒,易于被人体吸收。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大部分都在小肠内被分解、吸收掉,一部分无法吸收的残渣及代谢产物则进入大肠,整个过程需要3~8小时。
食物在各种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分解,不能被吸收的残渣进入大肠
小肠和大肠的交界处有一扇重要的“大门”——回盲瓣。虽然叫回盲瓣,但实际上它是回肠末端和盲肠交界处的环状肌肉,也称回盲括约肌,大概4cm长。回盲括约肌两边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回肠末端压力较高,盲肠压力较低。当有食物进入消化道之后,引起胃肠反射,回盲括约肌会慢慢打开,方便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当小肠内容物进入盲肠后,又会刺激盲肠内的神经,给“守门人”——回盲括约肌一个信号,让它慢慢收缩“关门”,避免食物过多、过早地进入盲肠,这样做既有利于食物在小肠内被充分消化吸收,同时又避免进入大肠的内容物逆流回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