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朱嘉明
经济学家,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如果时机还不成熟,我们就必须让它成熟。”
——多萝西·海特,美国活动家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高新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日新月异,让人眼花缭乱。其中,与提高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水平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毫无疑义的是信息与通信技术,因为它已经和继续改变着经济与社会的结构、形态,构成了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结构。
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可以必然终结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具有典型意义,并产生了三个方面的重大后果:其一,强化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从制度上全方位预防经济危机的爆发;其二,改变了各国传统的货币政策,自此货币宽松政策常态化;其三,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区块链支持的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全新数字资产类型开始崛起。
在上述三大后果中,第三点具有革命性意义。在过去的12多年间,不论是狭义的加密数字货币,还是广义的数字资产,关于数字金融的不断演变都是信息与通信技术持续“溢出”的结果。人们从中意识到,通过使用密码学等技术性手段,不仅可以便利人与人之间的价值流通,而且可以实现人与机器之间和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价值流动。进一步而言,通过数字资产的流通,可以绕开和改变传统中心化金融体系,打破大户设置的行业壁垒,最终有利于“普惠金融”体系的形成。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正是这个趋势的“注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孙霄汉博士撰写了这本书。这本书翔实记述了作者自2014年进入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商业应用领域后对区块链行业的技术理解和行业观察。作者开篇即点明区块链最重要的特点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运作模式,在这种新的运作模式下每个人都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
全书突破了人们对于区块链的传统的所谓去中心化和信任机制的刻板印象,引导读者看到区块链技术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展现了关于“机器经济”和“设备民主”的探索式思考,指出区块链和活跃用户数无关,但是与智能设备的接入数量强相关。作者最后预言,未来的商业格局将会由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区块链企业“三分天下”,独立发展。当然,这样的预言是否成立,需要时间验证。
这本书还告诉读者,要想全方位认知区块链的历史地位,人们还需要更为广阔的视角。如果对照着看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整体飞跃发展,则可以发现各类型技术发展的协同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Web 3.0、大数据中央和分布式存储方式、物联网构建、人工智能优化、量子计算的成熟,相互作用,融合成长。因为有这样的科技发展环境,区块链可以获得日益广阔的落地场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指出:“创业者在‘All In’区块链时,需要充分考虑区块链的生产关系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创新,惊喜往往来自一次意外的‘化学反应’。”现在数字经济所容纳的多重技术的组合应用,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基础设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无论是区块链本身,还是与其他技术相组合,都并非所谓的万能钥匙。例如,区块链并不能直接解决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明显的数字鸿沟等基础社会问题。高度区块链化的数字社会和传统工业社会之间的人类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来自传统工业社会中的低技能劳动力会在高度区块链化的数字社会中无所适从,难以获得向上的社会流动性。例如,据报道,中国新增从事外送及类似零工经济职业的劳动力中,有近四成来自制造业的工人。
因此,政府需要意识到区块链是一种充满张力的“公共技术”,而通过对区块链的开发和应用来改善社会治理与分配模式则成为当务之急。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区块链对相关企业、组织和个人提供精细化的政务服务。如果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政务深入数字企业和数字社区中,则可缩小民众之间的“数字鸿沟”,而政府则可以形成对数字未来前景的信心,并可积极响应和完成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关于区块链更为重要的应用场景方面,这本书或可以探讨区块链技术在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的情况下,如何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辅助相关碳排放与绿色金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区块链在如何提高绿色的低碳和低熵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方面,可以发挥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还要肯定的是,这本书对于区块链的解释通俗易懂,并且旁征博引,对想了解区块链行业知识的读者们来说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并可获得启发和提升想象力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