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占世界的比重大幅提高,居世界的位次不断前移,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0159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工业是立国之本,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着力点。我国已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和配套网络,其中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国制造业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以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效,“六稳”“六保”任务落实不断推进,企业复产水平稳步提升,工业生产持续稳定恢复。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313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占GDP的比重为30.8%。装备制造业持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新动能发展强劲。2020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0.6%,有力支撑工业增长稳步回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3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1%、8.8%、6.5%。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一是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增强。2020年我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连续两年进入世界前15位。创新投入增长较快,202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4%。
二是发展协调性稳步提高。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按下快进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三是节能降耗减排成效显现。2020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0%。
四是对外贸易稳中提质。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2.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连续三年超过30万亿元。2020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9.3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
五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2020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5%。截至2020年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比上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1]
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指出:2021年要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要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
我国将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工业发展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加注重质量发展的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将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文献综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部分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解读和研究。
王一鸣(2020年)认为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有五个主要特征: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分配失衡”转向“共同富裕”,从“高碳增长”转向“绿色发展”。
许召元(2021年)认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完善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二是要扎实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三是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四是要优化区域产业格局、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五是要坚持参与全球分工、深化全球合作。
任保平(2021年)指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一个系统性变革,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不是某一方面的评价,因此要进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提供科学导向。主张依据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和开放五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强劲的内生动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首位,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沈坤荣、赵倩(2020年)指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追赶、逼近世界技术前沿的过程中,要从以引进和消化吸收为代表的模仿型技术进步转向自主创新。国家统计局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创新指数再创新高,2019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228.3(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7.8%。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比上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创新投入稳步提高,创新产出大幅提升,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创新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产业创新,进一步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精准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创新产品应用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向绿色转型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韩晶(2020年)指出我国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平衡问题,如何通过绿色发展解决“不平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突破性提升。王金南、严刚(2021年)指出“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攻坚期,必须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加快制定并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高水平对外开放正为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活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王晓红(2020年)认为要发挥我国吸引外资的综合优势,推动利用外资由规模速度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发挥外资在稳外贸、稳投资、稳就业、促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目标。李燕、赵昌文(2020年)认为妥善应对产业链重构趋势,需要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合作,拓展新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应更加关注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看,急需构建一套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客观、科学地反映和评价我国新时代工业发展质量,引导和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