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踏上征途
1347年,这一年刚刚开始田立王朝的贵族们收到了一个消息,天下大旱,粮食颗粒无收,人民反抗生四起,即使不把老百姓当然也要放着他们去造反。扶住难民成了田立王朝首要事情,这件事也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一派反对。皇帝自然不会去管。最后投票决定,投票结果
除皇上本人外,两派票数相同。
这件事情自然就落到皇帝的手中。当时田立王朝的皇帝是德仁帝,年纪只有6岁,把持朝政的还是宰相长宗我部,长宗我部还是主张扶住的一派。其实,客观的将扶住的就不一定是忠臣,反对就不一定是奸臣。极力主张修的长宗我部可以说是田立王朝少有的名臣,许多优良政策都是他主持发行的,实行了很多改革,为政清廉。而且十分能干,可他没想到他的改革却没有拯救田立王朝的覆灭。
终于在4个月后,1347年8月,德仁帝正式下诏赈灾,官员们还是很高兴的,从中央高级官员的层层下发,到老百姓的手里已经剩个空壳子了,老百姓肯定是不高兴的,至少文六是在这不高兴的队伍里,可官员们可管不了这么多。原因很简单,你父母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这些官员们过得好就行。
10月文六的大哥和二哥饿死,10月末文六的两个姐姐饿死,11月初母亲饿死
从此那颗心可是冰冷了起来,没有人能解救他,能解救他的,只有他自己。他在这里立下誓言:我要除掉所有的武田人。1351年长宗我部坚持扶住难民是好的,但是他不懂那些发对人的心,田立王朝的官员们已经贪到了极点,长宗我部自然会知道,但长宗我部不知道他们贪的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现在他终下诏赈灾时,各级官员还是非常高兴的,赈灾的钱是可以扣的。
好一个长宗我部是一个理论家而不是一个实践家。
根据这个自古以来的规律,总之就是日食出现,天象奇观,或者就是佛祖金光之类的。这也往往代表着起义开始了,起义之前,总要搞一些迷信,不然人家不吃这一套,总之是什么,我是上帝的次子,这次专门是来拯救苦难之类的。把百姓说的都信了,这口才不去做推销都可惜了,起义总要搞个身份,说什么我是前朝皇帝的儿子之类的。总之必须让老百姓相信你起义的决心。起义者往往是被镇压,后来者居上。这次也不例外。
1351年末熙堃在南宁起义,自称神武大将。尽管他的起义毫无新意,但不妨碍我写他而凑字。1351年神武大将的熙堃举起了第一个反田立王朝的大旗
从古至今建立一个王朝很难,但毁灭一个王朝却很简单。历史告诉我们,当愤怒和不满超出了限度,奴隶也是会反抗的,当像狗一样活下去都会成为一种奢侈的时候,反抗才会是他们唯一的道路,反抗是为了生存。
在经历了短短一年,看似强大的田立王朝出现了数十起的暴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加起义军,镇压起义军已经成为了田立王朝的首要任务,田立王朝就像一堆稻草,在踹一脚就会倒掉。神武大将熙堃在西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在1352年为了巩固地位,熙堃划分了12路诸侯,在1353年初在各地诸侯的拥护下,熙堃在南宁登基,国号:刘,年号玺堃,称刘太祖。熙堃望着大殿下的大臣们,他笑了,开怀大笑。以前他为了功名利禄,寒窗苦读,连秀才都没捞着。现在他成为了帝王,目前也只有他能跟田立王朝对抗。他也遇到了他的贵人婉鑫,孙氏。这是他以前做梦都像娶到的女人,现在他手握二十三万大军,家产万贯,又娶到了美人,绝对是走上了人生巅峰了。
说完熙堃,我们看看我们的文六同志在干嘛,我们的文六同志任然在跟难民大军走,在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文六同志是没有参加起义军的意向,虽然他与田立王朝不共戴天,但是起义总归是要杀头的,这是他不得不好好的考虑考虑一下,他知道一旦造反就没有回头路。知道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挣扎,而仍然能战胜自己,选择这条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气。田立王朝的那些官员们,打不过起义军,只能拿老百姓开刀。把老百姓当成起义军杀掉。
从这个角度看,田立王朝腐朽的官吏们为推翻田立王朝的统治实在是立下了大功。摆在文六的只有两条路,不起义只能被田立军抓走然后被认定为张三或李四,杀掉。起义的风险也很大,一旦被田立军打败性命难保。这是一封书信改变了他的想法,写书的人叫馨瑜,曲氏。她是文六的发小,但她现在还有个身份,是第12路诸侯王的义女。书信的内容,也就是些让他来参加义军之类的,总之带一点忽悠的成分。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跟着难民继续走,二是造反。在他分析了权衡利弊的之后。他决定参加起义军。没人愿意打仗,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然而,逼上梁山是他们唯一的宿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也许不是那么厚道,他们也许有着自己的各种打算,但他们确实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