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寒窗苦读

清康熙年间,西边战乱纷纷,朝廷派年羹尧平定叛乱。本来战争年代就民不聊生,再加上那年天旱,庄稼颗粒无收。

陕北有个戏班子,班主叫余佑西,祖上世代耕读,不过可惜的是辈辈读书,却只有余班主中了秀才。戏子在当时世俗眼中比乞丐强不了多少,都是下三滥不入流的角色。堂堂秀才即使落了第,原本不至于入这一行业,大多都一边教书,一边继续考功名。只可惜年年战乱,当地没人读书。余班主原先也是有些傲气的,总想着考取功名了再成家,或许心里想着高攀也未知,毕竟每次科考一放榜,那些达官贵人就在榜单上觅婿。眼看着年龄增长,科考无望,于是才开始改变先立业后成家的观念。

三十七岁那一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取了当地戏班子班主的独生女儿。你道他不想娶所谓的门当户对吗?只是他毕竟只是秀才,老爷们的闺女他又高攀不上,既然高攀不上,那娶个貌美如花的他倒也愿意。老班主过世之后,他接任班主。眼瞅着大家都要饿死了,他决定带着大家去皇城根谋生。

从陕北到京城,路过山西遇到了余班主随着夫家逃难的姐姐,一家老小瘦骨嶙峋着实可怜。余班主便跟姐姐商量让三岁的老二薛中原跟他班子学戏,一路上虽然唱戏也没赚到钱,但也没有饿着。

这一天,来到河南开封,感受到了热闹气。余班主决定多逗留,看能不能攒点积蓄。开封毕竟历史悠久,城里的富贵人家相对来说多一些,所以戏班子倒是很容易接到一些寿宴的活。余帮主心想,去京城也是谋生,在此处若能糊口,便留在此处也未尝不可,于是便留了下来。

毕竟是没辙才背井离乡,而且班子里很多人除了唱戏也不会别的,也不想干别的,所以一个个的都非常勤奋刻苦。因为功底扎实,所以戏班子慢慢地火了起来,有时候人手还不够,为长远计,戏班开始招生。那个年代,没饭辙的人太多,于是很快就招了十多个小孩子。其中有一个人叫侯毅,实际上师傅们都觉得他口齿不伶俐,不太想收留他,但是他的父亲和余班主又有点交情。侯毅的父亲是个热心肠,余班主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时候,多亏了侯毅的父亲给他引荐明路。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奇怪,越是大家都不看好的人,最后反而成就越大。

十年后……

这个时候刚好处于康乾盛世,社会向上发展的阶段。戏班赚了一些钱,在当红地段买下了一处宅子当自己的戏园子,不用再到处奔波了。宅子前院搭台唱戏,宅子后院两层阁楼供大伙儿住。戏班子也捧红了两大旦角,薛中原和侯毅。每个人的出人头地都是有原因的。薛中原红因为是班主的外甥,得到班主的力捧,上台历练的机会也多,平时师傅们教得也更用心。侯毅红是因为大家都不看好他,他性格要强,所以别人一天练八个小时,他练十个小时。

虽然同在一个班子里,又都是名角,但薛侯二人但也相处融洽。没有嫉贤妒能,没有勾心斗角。一来大家从小一起长大,两人是师兄弟的关系;二来余家和侯家关系越来越好,余班主的儿子娶了侯毅的妹妹,薛中原是余班主一手带大,不是儿子却是儿子。

学戏的艰辛只有学戏之人才懂,薛侯二人都不愿意子女学戏。于是薛中原将儿子薛曲送到侯毅家和他儿子侯湾一起请了教书先生在家里读圣贤书,希冀有朝一日考取功名,别遭自己这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罪。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薛曲的科考之路极其顺畅,十九岁那年居然考中进士。朝中有门路的找关系当美差肥差,没关系的就安排辛苦一点的差。薛家往上倒腾到明朝都找不到关系,自然就只谋到了西南边远知县之职。薛曲倒也不在意官大官小,和那些奔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目的去的人不一样,奉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赴任不到一年,便去信邀侯湾来县,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在衙门里协助处理一些事(同时答应将自己的俸禄分一部分给他)。邀他帮忙只是客气之词,更多的是想帮这位同窗发小,或者说有福同享。因为县衙里有师爷,那是前任知县现任知州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这位前师爷能力很强,知州一再力邀,但师爷父母年纪大了,不愿意离开才没有跟随知州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