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学校教育模式:如何选择最优手段实现教育目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家庭作业:成了孩子们“为了完成”而完成的任务

全国上下所有学校都会布置家庭作业。如果你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会回答“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培养学习习惯”。然而这些目的真的达成了吗?请设想一下孩子们在家做作业的场景。假设作业是20道数学计算题。成绩好的孩子对每道题已烂熟于心,很快就做完了。而那些不擅长数学或是对数学一窍不通的孩子却只能跳过不会的题,做自己会的,然后第二天交给老师。

“将‘不懂’的问题搞‘懂’”是培养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习成绩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家庭作业却缺少了这个过程。对于懂了的学生来说,家庭作业是浪费时间,对于不懂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负担。如果要布置作业,老师必须告诉学生一点:请从不懂的开始做。

从“不懂”到“懂”,必须做好两件事。

一是遇到不懂的问题,要主动查阅资料,或是请教同学或老师;二是反复练习、巩固。巩固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抄写、朗读、仔细聆听、关联记忆等。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成为支撑自己一生的重要技能。

“请将听写测试里的错别字各写20遍交上来”——这是小学老师经常会布置的家庭作业。有些同学不会一笔一画地认真完成,为了能尽快交差,他们会耍点小聪明,比如先写20遍偏旁,再写20遍部首。在这种情况下,人几乎是停止思考的。重复的动作会让人疲劳,于是大脑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只希望尽快交差了事。

日本将棋棋手藤井聪太八段曾问他的班主任:“为什么认真听讲了,却还要写作业?”这件事成了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班主任向藤井八段解释了写作业的重要性,藤井也认同了班主任的说法并表示会按时提交作业。我觉得他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每天在将棋的世界里不断磨练技能、不断追求进步的藤井早已足够独立。对于懂得合理安排时间的他来说,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作业上实属浪费光阴。

之前曾听人说,在芬兰,“Miksi(为什么)?”几乎就是老师和孩子们的口头禅。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同的地方会立刻提出来;如果发现不合理之处,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或改善现状。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习惯,他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劳动生产率才得以不断提高吧。

刚当上麴町中学校长那会儿,我真的是被学生们繁重的作业量给吓到了。不过这其实就是中学的常态。学生们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的样子,着实让人心疼。我对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向来是持怀疑态度的。于是,在上任第二年我就提出了暑假作业清零的方针。

之后,我开始分阶段废除家庭作业,到了第四年,我决定“将其全面废除”。

最初,有一部分老师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这也在意料之中。对此我是这样解释的:“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老师之所以布置作业,不就是为了了解孩子们的‘兴趣、态度、积极性’并据此给出评价(成绩单)吗?但是,这并不见得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更加专业。”

说到这里,我必须提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点,学校现行的“评价”已经从过去的相对评价变成了绝对评价,主要是从“兴趣、态度、积极性”这三个角度进行评估。

成绩单不仅要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和完成度,还要体现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然而,实践中我们很难对“兴趣、主动性、积极性”这三个看不见的尺度做出妥当的评估。于是,提交作业的次数、课堂举手的次数便成了老师们惯用的标准。

可是话说回来,作为一名专业老师,我们的职责并不是用数字去量化孩子的成长和潜力,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综合把握。

在家长看来,学校只有布置了作业他们才能安心,因为这会有助于孩子养成坐下来学习的习惯。家长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真正应该重视的不是“学习了多久”,而是“学到了什么”。不能自主学习的孩子,绝对无法成长为一个在工作上独当一面的人。

进一步说,我认为孩子的生活应该张弛有度,在学校就认真学习,回到家就好好玩,譬如听听喜欢的音乐、看看书、做做运动或是放飞一下思绪。

这样一段放松的时光不仅能让心情和思绪得到很好的整理,还能让人收获灵光乍现的片刻,对孩子来说可谓是益处多多。

对“废除家庭作业”这件事,最高兴的莫过于即将参加考试的三年级学生。但是,他们并不是因为“负担减轻、变轻松了”而高兴,而是因为能将自己从无关紧要的低效工作中解放出来。我想孩子们应该早已意识到自主分配时间的重要性了吧。

说了这么多,如果还是有老师执意要布置作业,那他们应该告诉学生:“你应该去尝试自己不懂的题目,已经会了的就不要做了。”再强调一遍,“学习”应该是一个将“不懂”的问题弄“懂”的过程,如果不是,那“学习”就毫无意义。

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把每一个知识点都弄懂。我们要建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使他们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不要让作业夺走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