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密码:知信行三维管理学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关于学习

关于学习是什么?是见仁见智的。这里首先考察理论学者对于学习的不同“看见”。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流派占据学习理论的舞台。他们认为“学习是反应的强化”。学习主体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教师似乎是万能的。操练与练习是主要的学习技术。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死记硬背的记忆性学习,行为主义忽略了学习对学习主体有意义的这一面,忽略了知识的迁移和在不同场景的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学习观提出质疑:学习主体应该通过理解来进行学习,并要注意知识的迁移。但是格式塔学习流派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技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信息加工理论,并提出“学习是知识获得”的看法。学习主体是信息加工者,教师则是信息的提供者。学习者更多地被看作一个容器,知识似乎可以像“物理性用品”一样,由教师传递给学生。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认知建构主义者提出要在真实的场景中研究人的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就是主体在探索理解世界的过程中,或者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来建构自身知识的。教师是主体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撑者。

回顾了不同时代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学习理论以后,再看一下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对于学习的洞察。杜威先生对建构主义的学习论和知识论进行了细致研究和系统推进。他认为自然只有和人进行了相互作用以后才能成为“经验”。所以他强调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他看来,学习是在个人和组织层面,持续精进和精炼“习惯、感情、认知和信条”的过程。这一学习过程,能够给学习主体带来可测度和稳定的行为变化,并得以建立新的精神结构,获得能力来审视(反思)其过去的精神结构。和杜威干中学和学中干,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的学习观一脉相承,英国学者大卫·科尔布和雷格·瑞文斯,倡导体验式学习和行动学习。行动学习尤其适合于成年人的学习和管理者学习。该理论强调学习721原则,认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70%的经验和学习建立连接,即对自身的经验进行盘点盘活和盘整。20%和他人的交流有关,10%和编码的程序化知识有关。通过反思复盘、讨论提问、实践落地、课堂学习等方法,学习者能够获得能力、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美国管理学习专家舍恩更是对基于管理实践和管理者学习的研究,明确提出因为管理现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独特性,甚至是价值冲突等特点,机械的、线性的学习方式不适用于企业组织和管理者。舍恩认为系统的、有机的、知行合一的方法,才能够帮助管理者提高认识水平,锻造出管理角色所需要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