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
艺术家,见自己;科学家,见天地;设计师,为众生。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大学之道,先致其知,致知再格物,格物而后致志,致志而后心正,心正而后才能为众生。
有"心"才能画"圆",半径大,圆才大,同为半径还可成三维的球乃至多维成宇宙!
历史离我们远去,旧技术、旧产品必定被新技术、新产品所替代,但设计文化却可以沉淀,可以被再开发。在全球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重新审视中国设计,以发现未来中国设计的曙光。研究中国设计的宗旨就是:不仅是回顾,更是发现;不仅为怀旧,更期待超越。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观念是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单一到重叠,连贯到网络发展过程的总和,也是不断创造的结果。如果没有人类积极主动的创造观念,而仅有生物界的动植物适应自然的进化,则不可能实现人类从动物中的分化,更不能有人类今天文明的出现。没有观念为主导,就没有人类与动物的分野,也就没有创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对自然的认识同劳动实践联系起来。认为劳动过程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实践,即人类的设计观念与创造过程。
我早在1985年就说"设计是生存方式的设计",其含意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一面,它还是精神世界的反映。信息时代的设计必定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与以往时代的传统,既是人类迄今为止的技术、文化的结果,又矛盾于工业时代与自然规律和人的自然属性之间。这些成果与矛盾,就是设计新的生存方式,设计是对以往存在的再格式化,也就必然是创造未来的"能源"与动机。
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文化艺术的集中反映。它是传统,即在它之前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文化艺术必然的延续。继承传统是顺乎"自然",然而为明天创造新的传统又是历史的必然。改变旧价值观念后形成的新价值观念带来了社会的进步。这是改革"自然",是对人的智能、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两个方面的人类文化活动促进了历史的延续、进步,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未来。
2021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反过来看,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协调、自我发展的全新道路。"
在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中国要想屹立在世界之林,势必要创造出有特色的"中国方案"。而中国设计则是通过设计的思维逻辑推理出未来发展的路,创造出未曾有过的生存方式,助力中华民族复兴。
北宋的张载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很好!是否还要再发展一下,不只是"为往圣继绝学",而是"学往圣创绝学"!
本书从理念与趋势、成长与管理、方法与实践介绍了一个个深入浅出的案例,全面且丰富地介绍了设计的手段、方法与策略,在变局中能够从容地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不同的维度,利用设计思维和设计文化,去推动整个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
正如作者胡晓所说:变局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应运而生的技术和设计,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界正处于变局之中,双碳背景下挑战与机遇共存,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对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要求与日俱增。
设计不是图享乐,也不是追逐个人爱好,而是一种为大众的长远谋划,一种集约的考量。如果我们能本着这一点去从事设计,中国的未来会更好!
我们要思考什么才是人类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要的是车吗?不,我们要的是出行方便。明白了本质的诉求,我们才能不断地优化、不断地创新,而不是将产品做得越来越奢华。我们要去定义消费,根据国人的潜在需求提出技术所能适应的性能参数,推进技术的创新、转移、迭代和社会进步!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是解决今天的问题,二是提出未来的愿景。设计应该是无言的服务,无声的命令!设计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要给人带来限制,它不应一味怂恿人,而是应该引导人,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不是一味让人享受,而是应该让人学会适可而止。
设计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的第三种智慧。我们要创造还未曾有过的生存方式,走中国自己的发展之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才是"中国方案"。
——柳冠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