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32讲:从思维构思到笔法语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公文写作的9大思维

思维是写作的关键工艺、核心技术,只有掌握这种技术,才能给手中之笔注入澎湃的动力。公文写作者要注意训练以下9种思维方式。

(1)用户思维

即以用户为中心,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个性化定制,满足多元化的文稿“消费”需求。

之所以强调用户思维,可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从写作本质看,文稿是一种文字产品,作者是“内容生产者”,写作过程也应遵循商业逻辑。其次,从公文特点看,公文是为他人“代言”,好与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是“消费者”说了算。所以,这个过程不是“表达逻辑”,而是“倾听逻辑”,不是你想写什么、擅长写什么,而是别人想说什么、想听什么。

有些人总想不通,写文章为什么要去迎合别人呢?如果你这么想,那就错了!因为只顾自己表达,不顾读者感受,这是在写日记,不是写公文。若想让人接受你的观点,喜欢你的文章,没有用户思维做不到。所以要以用户为中心,把用户当上帝,充分了解用户,了解他们有什么特点、关心什么问题,然后替他们把话说出来。

(2)相对思维

即不绝对地理解写作中的每一个方法和经验,而是相对地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写作当成解一道函数题:y=fx),因变量y好比稿子,而自变量x是影响写作的因子,yx变化而变化。

之所以推崇相对思维,是因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爱因斯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颠覆了牛顿关于时空度量刻度大小不会因参照系变化而变化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相对论。公文写作理论有明显的相对性特征,文稿这个物种天生是社会的产物,得与外部世界交换信息,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那些被我们经常强调的方法,譬如写文章要求短、求新、求实,入题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等,都不是一概而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受特定的时间、场合、人物、事件和文种因子影响的。在古代,这种思维叫作“文无定法”。

(3)系统思维

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结构成体系,即把文稿当成一个系统来看,做好谋篇布局。二是内容成体系,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做到完整、全面。

之所以推崇系统思维,一方面,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大系统,每篇文章就是由字、词、句、段,主旨、结构、材料、语言组成的一个系统。比如,我们谈文稿的精简问题,一般都不建议“生米煮成熟饭”后再来考虑删减,也不建议孤立地从“文字”入手,而是主张从谋篇布局、材料选择阶段就介入,这就好比中医的“治未病”,预防为主。不仅如此,还要考虑立意构思、谋篇布局、材料选择、表述方式等对篇幅造成的间接影响,全过程、全要素、多维度考虑问题,才能高效率地让稿子“瘦”下来。另一方面,公文解决的每个问题也是一个个不同层级的系统,如生态环境中,我们通常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就是系统思维的体现。所以,写作时应着眼全过程,考虑全要素,注重整体性,切换多维度。

(4)跨界思维

即类比思维,指跨越到不同学科领域,把陌生事物与众所周知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找出两个不同事物间相通的底层逻辑。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底层却往往有着相通的逻辑。常用语句中就隐含着跨界思维,如风声很紧、现场沸腾了、翻开新篇章、腐败、砍价、堵住漏洞、梳理、沟通、研究、锻炼、发火、打磨、雕刻、打算、连轴转等。公文写作也可以用跨界思维回归到某种具象场景中,在跨界类比中获得灵感和创意,打开脑洞。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欢在跨界类比中获得创意灵感。比方说,把写作比作盖房子,比为做菜或带兵打仗。我还读过一篇信息,作者借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从四个方面总结精准脱贫经验,既贴切又豁然贯通。再如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访问德国时借用“牛顿力学三定律”谈中德关系,用“惯性”“加速度”和“反作用力”来说明中德继续合作、加快合作、减小阻力,意味深长,形象生动。所以,学习写作,需要跨界思考,打破学科间、领域间的壁垒,融会贯通,找到共同的底层逻辑。

(5)故事思维

即通过举例子、列数据、讲过程等特定“故事形态”,把零散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达模块,有机地嵌入文本,增强文章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

人类最先有故事,然后才有道理,因为只有通过故事才能创造道理。从古至今,人们已经习惯了听故事,当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是谁?在哪里?怎么了?”,而不是“为什么?”。所以有人说,“讲故事将会成为21世纪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写公文当然不是写小说,不过,公文里举例子、列数据、说过程的实质就是讲故事,把事物生动具体地呈现给读者。写好公文要有故事思维,因为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一个故事,可以赋予冰冷的数据和事实以温情,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就像放电影一样,让你身临其境地经历这个事情。

毛泽东喜欢讲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也善于讲故事,在各种致辞、外交前的理论文章、演讲中,都会讲故事。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欢迎宴会致辞中说道:“1985年,32年前,我来到厦门工作,当时是到这里来担任副市长。那天正好是我32岁生日,现在捻指算来又过了32年。当时的厦门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晚上的灯光非常稀疏,外国商人和游客也很少见。如今,32年过去了,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这个致辞用自己亲身经历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绩,非常生动,充满了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6)数学思维

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文本形式要体现数学要求,做到准确、规范、严谨,富于逻辑性。二是善于运用数学方法表达,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概括,乃至演绎、推理、预测等。

“数学是上帝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伽利略),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为了获得对研究对象“质”的深刻认识,需要做出“量”的刻画,而量的刻画自然离不开数学方法。马克思曾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这是对数学作用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科学中,运用数学的程度,已成为衡量一门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衡量一种理论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C.R.劳,《统计与真理:怎样运用偶然性》)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也是打开写作之门的钥匙。公文是“文”与“数”的联袂表演,任何文稿都离不开数,更离不开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视角。数学式的表达让文字和数字更准确、规范、严谨,富于逻辑性。数学方法能井然有序地说明问题、张弛有度地论述事理。比如,分析法可以让笼统的事情条理清晰,归纳法可以让琐碎的事物凸显本质,比较法可以让成绩高下立判。

(7)逻辑思维

指让思考的过程、表达的内容符合事物本身的自然规律,先后、大小、多少、远近、因果、转折、递进关系合理,呈现出事物该有的秩序和状态,没有违和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逻辑是一切思考的基础。”逻辑的本质就是事物存在或变化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逻辑。我们常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讲的就是遵循逻辑。

逻辑是写作的基础,一篇文章顺不顺,关键看内在脉络是否清晰,是否有一条明确的线索来串联。这条脉络和线索背后就是逻辑关系。通顺的文章,就顺在逻辑上。因此,写文章一定要有逻辑思维,在谋篇布局、材料安排、语言组织、行文走笔时遵守逻辑规律,恪守逻辑规则,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叙事论理,环环相扣地发表见解,写出没有违和感的文章,这叫“顺理”方能“成章”。

(8)模仿思维

即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和方法,通过适当创造,形成自己的成果。所谓“依葫芦画瓢”“天下文章一大抄”“照猫画虎”,就是模仿思维的体现。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所有的智慧都是从模仿借鉴中得来的。学习书法、绘画要临摹、写生,学习写作也需要模仿。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写作者一定要有这种思维,学会在模仿中借鉴,在借鉴中超越。

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现在很多初学者写材料,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一些老同志因为写材料久了,也会遇到“天花板”,写不出新意来。原因在哪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善于模仿,因为对于任何东西都想独立创造是不可能的,条件也不允许。

模仿无疑是公文写作者提高综合材料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不过,这里说的模仿,不是简单地在文字上照搬照抄,而是综合借鉴吸收“再创作”的过程,如同书法绘画里的写生和临帖,正确的做法是以优秀范文为蓝本,学习其写作构思、技巧和文风,研究义理、考据和辞章。

(9)战略思维

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角度出发,从超大的时空格局来思考谋划。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所谓格局,体现的就是战略思维,就是超大的眼界、胸襟、气魄和胆识。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隆中对”的故事。试想,一个躬耕于南阳,居于草庐之中的待业青年,能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畅谈天下大事,靠的是什么?就是格局。有大格局的人“笔底伏波三千丈,胸中藏甲百万兵”,能够观大势、谋大事。写公文一定要有战略思维,这样才能在写作中站得高、看得远、谋得深、看得透、跟得上。

公文写作中还有许多思维方式,如互联网思维、法律思维、工程学思维、经济学思维、管理学思维,甚至美学思维等,都值得大家揣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