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别怪世界变化快,是你的心太吵闹
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茫然不安,无法宁静,心浮气躁,仿佛心里有众多东西蠢蠢欲动,但又没有清晰的落脚点,只有让它到处飘荡,不得心安……
心中总是很焦虑
有人说这个世界很压抑,其实是人心太焦虑。所以我们遗憾地看到,虽然今时今日娱乐方式不可尽数,然而焦虑症患者却在不断增多;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然而轻生者却屡屡出现。这些归根结底源于人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人们的心灵很混乱,因为混乱所以焦虑。
凭心而论,每个人都有压力,谁都会遇到难心之事,不过,那些心胸豁达的人挺一挺也便过去了,而那些心事过重的人却徘徊在自己的情绪中,无论如何也想不开。或许这些人每天想的是“我”、“我想”、“我要”、“我爱”,那么他就活得很狭隘,承担不起该承担的责任,走不出焦虑的世界。其实不管男人女人,无一不是爱自己的,这一点无可厚非,那些内心焦虑,甚至想自杀的人,无非是因为觉得自己受到了某些难以忍受的伤害,那么,是不是真的难以忍受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则故事:
一位诗人爱上了一个美丽女子,而那个女子却无情地拒绝了他的示爱。诗人的家人非常担忧,怕他会自杀,都试着说服他。但他们越是这样,他就越认为自己应该自杀。他的家人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把他的门锁起来,但他开始用头去撞门,家人变得手足无措。
突然间,他们想到了诗人的朋友——一位颇有声望的哲学家,于是他们就请来哲学家,看能不能劝住发疯的诗人,至少他们是同一种信仰。
哲学家去时,诗人正用头在撞门,看样子他真的很伤心,完全下定决心了。
哲学家告诉他:“你为什么要把这出戏演得这么大?如果你想自杀,你就自杀,为什么要制造出这么大噪音?只用头撞门你是不会死的。所以,你跟我来,我们可以爬上楼去,从十几层跃下,何其痛快!为什么在这里搞得大家心神不宁?”
诗人不再用头撞门,他感到困惑:堂堂一个哲学家,又是友人,居然劝他跳楼?!
哲学家继续说:“把门打开,不要再引来一大堆的观众,为什么要这么演戏,你只要跟我来,我们上楼,保证你很快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诗人将门打开,看着哲学家一脸困惑。于是哲学家拉住他的手,把他用力地拉出来。
诗人随着哲学往楼上走,变得越来越害怕。
他们到了楼顶,诗人突然变得很生气:“你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的敌人?你好像想要杀死我。”
哲学家辩解说:“是你想要死,作为朋友我责无旁贷,我必须帮助你。我已经准备好了,现在我们就去栏杆那儿。今夜很美,月亮已经出来了,正是个好时候。”
诗人脸色煞白,嘶喊道:“你以为你是谁?是上帝吗?你可以强迫我去死吗?”
哲学家说:“你看看!这就跟你信仰上帝一样,有口无心。你心仪的那个女子,心不向你打开,你就得不到她的爱;同样地,你的心不向上帝打开,他能接你去他的地盘吗?”
一些人在生活中遭遇重大挫折以后,会像故事中的诗人一样,在生与死之间选择后者。然而,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死,不是痛苦的结束。佛教讲善终,能够善终才能往生善道,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我们应重视重视生命,反对任何戕害生命的做法,应该在有生之年,发挥生命的光与热,以奉献一己、服务大众来扩大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延续生命的希望与未来,这才是正当的信仰之道,也才是我们面对人生应有的正确态度。
现代人工作忙碌,加上许多人因为追求完美、希望获得他人肯定而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又过度压抑情绪,焦虑指数也就一直降不下来,一旦时间久了就容易出现焦虑症。因此适时为情绪找出口,尤显重要。
想要真正走出生命“忧”谷,除了可求助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治疗外,对当事者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出自己的压力源头,学习如何处理压力、解决问题,才能避免压力如影随形,压得人喘不过气。
除了找出压力源外,如何舒解压力也是增加保护因子的良方,进行运动、旅游、散步、打坐、瑜伽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现实生活中,焦虑症患者常因为情、财、事业等问题所困,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焦虑,归根结底,就是人们常常不懂得适时放下,也就是遇到困境无法转换光明、正向的念头。那么很显然,遇事多向好的一方面去考虑,你的焦虑、心结自然也就解开了。
越浮躁,越做不好
在人生旅途中,有太多的未知因素影响着我们,既有顺境亦有逆境。或许此时,我们风生水起、无往不利;或许彼时,我们步履艰难、如履薄冰。面对人生中的林林种种,倘若我们能够抱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态度,将心置于安定之中,不随外物流转而变动,我们的生活就会潇洒许多。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心总是会被某种因素打乱平静,致使原本聪明的人也变得不那么聪明,一如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能正中靶心,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敬佩有加。
夏王也对这位神射手的本领早就有所耳闻呢,很是希望他的表演。于是有一天,夏王将后羿召入宫中,要后羿单独给他一个人表演一番,以便尽情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夏王命人将后羿带到御花园,寻了一处开阔地,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你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那精湛的射箭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颤抖,拉弓数次都没有将箭射出去。最后,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声钉在距离靶心足有几寸的地方。后羿脸色瞬息苍白起来,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难以集中,射出去的箭也就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陪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于是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赏罚规则,他就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
利益之下,人往往会患得患失,倘若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则成功必然会与我们相距甚远。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尽量保持平常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事与愿违的事情时有发生,往往令我们意不能平。其实,我们所拥有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上天对于我们最好的安排。倘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你便能在顺境中心存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
浮躁不仅是人生的大敌,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所在。浮躁是我们成功路上的最大绊脚石。人一旦浮躁起来,就会进入一种紧张状态中,火气变大,神经越发紧张,久而久之便演化成一种固定性格,使人在任何环境下都无法平静下来,因而会在无形中做出很多错误的判断,造成诸多难以弥补的损失。长此以往,便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终使我们被淹没于生活的急流之中。所以说,一个人若想在人生中有所建树,首先就要平心静气,其次便是要脚踏实地。
忧虑改变不了任何事实
忧虑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正常人都会有忧虑的时候,但如果是毫无原因的忧虑,或虽有原因但不能自控,显得心事重重、愁眉苦脸,就属于病态忧虑了。如果一个人不及时调整,一直忧虑下去,那么他只是在折磨自己,事情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一个商人的妻子,不停地劝慰着她那在床上翻来覆去、折腾了足有几百次的丈夫:“睡吧,别再胡思乱想了。”
“老婆啊!”丈夫说,“几个月前,我借了一笔钱,明天就到还钱的日子了。可你也知道,咱家现在哪儿有钱啊!可是借给我钱的那些邻居们比蝎子还毒,我要是还不上钱,他们能饶得了我吗?为了这个,我能睡得着吗?”他接着又在床上继续翻来覆去。
妻子试图劝他,让他宽心:“睡吧,等到明天,总会有办法的,我们说不定能筹到钱还债的。”
不行了,实在是睡不着,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最后,妻子忍耐不住了,她爬上房顶,对着邻居家高声喊道:“你们知道,我丈夫欠你们的债明天就到期了。现在我们告诉你们,我丈夫明天没有钱还债!”喊完她就跑回卧室,对丈夫说:“这回睡不着觉的不是你,而是他们了。”
如果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凌晨三四点的时候,你还在忧虑,似乎全世界的重担都压在你肩膀上:到哪里去找一间合适的房子?去哪里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内心的忧虑使你在那里碾转翻腾。那么你只要采取一个简单的步骤,对自己说一句简短的话,说上几遍,每一次要深呼吸,放松,然后对自己说,同时心里想:“不要怕。”
深呼吸,睁开眼睛,再轻松地闭起来,告诉自己:“不要怕。”仔细想想这些有魔力的字句,而且要真正相信,不要让你的心仍彷徨在恐惧和烦恼之中。
我们不能将忧虑与计划安排混为一谈,虽然二者都是对未来的一种考虑。未来的计划有助于你现实中的活动,使你对未来有自己的具体想法与行动指南。而忧虑只是因今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产生惰性。忧虑消极而无益,既然你是在为毫无积极效果的行为浪费自己宝贵的时光,那么你就必须改变这一缺点。
请记住,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忧虑的。你可以让自己的一生在对未来的忧虑中度过,然而无论你多么忧虑,甚至抑郁而死,你也无法改变现实。
别让妄念徘徊不散
我们的大脑犹如一个大容器,装进什么样的信息就储存什么样的信息。如果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得到的都是暴力、色情、拜金主义及现实社会中的利益争斗,这些不良信息就会在我们的大脑中产生各种妄念,而且这些妄念不会自生自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逐渐形成固定的观念就长久地占据人的大脑。清除妄念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接受真诚、善良、宽容等良性信息,以人的正念取代脑中的妄念与邪念。
妄念,又称为“妄想”。例如,我们早晨睁眼,脑筋里不断想事情,种种念头、种种幻想、公事私事、人我是非、历年的陈年往事,就会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过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没有一分一秒停止。心中有很多割舍不下的事或物,那么妄念是很难被清除的。
对待妄念,我们要记住两个词:一个是“不忘”,另一个为“不起”。妄念生起时,不压制它、不随它跑,不产生任何爱憎、取舍之心,才能感悟到逍遥人生。
相传有一位名叫金碧峰的高僧,他有很深的禅定功夫,已经到达无念的境界,只要一入定,任何人都找不到他。
有一天,皇帝送他一个紫金钵。他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对钵起了贪爱之念。
那日,金碧峰的阳寿将尽,阎罗王派了两个小鬼前来索命,可是任他们东寻西找,就是找不到金碧峰的魂魄。
两个小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去找“土地”帮忙,“土地”对小鬼说:“金碧峰已经入定了,你们根本找不到他的。”
两个小鬼央求“土地”为他们出个主意,否则回去没法向阎罗王交差。
“土地”想了一想说:“金碧峰他什么都不爱,就爱他的紫金钵,如果你们想办法找到他的紫金钵,轻轻地弹三下,他自然就会出定。”
于是,两个小鬼东找西找,找到了紫金钵,轻轻地弹了三下。
紫金钵一响,果然,金碧峰出定了!说:“是谁在碰我的紫金钵。”
小鬼就说:“你的阳寿尽了,现在请你到阎王爷那儿去报到。”
金碧峰心想:“糟了!自己修行这么久,结果还是不能了脱生死,都是贪爱这个钵害的!”
于是,就跟小鬼商量:“我想请几分钟的假,去处理一点事情,处理完后,我马上就跟你们走。”
小鬼说:“好吧!就给你几分钟。”
于是金碧峰将紫金钵往地上一摔,砸得粉碎。然后,双腿一盘,又入定去了。这一回,任两个小鬼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了。
其实人人都有妄念,即便是入定的高僧也未必就能免俗,只是我们应该对着妄念有所控制,不要让它伤害了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生活。须知,这个尘世间全部妄念,对于生命而言,不过是一抹尘烟。心乱则妄念必至,心静则一片澄净。我们的心原本纤尘不染,只因为外界的物象所迷惑,才如明镜蒙尘一般,晦暗不清。
我们的心若思人间善事,心便是天堂,思人间恶事,心便堕为地域;生人间慈悲,处处皆菩萨,生龌龊欲念,人便沦为牲畜;心中有智慧,则无处不乐土,心中多愚痴,则处处是桎梏。
心中有事世间小
无论这世间如何变化,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切是非、一切得失、一切荣辱都不能影响我们,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内心世界将是无限宽广的。换而言之,心外世界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内心开阔,即便我们身居囫囵,亦可转境,将小小囚房视为大千世界;内心狭隘,即便我们睡在皇宫,也是会感到焦虑异常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就十分贴切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罪犯的丑事大白于天下,定罪以后被关押在某监狱。他的牢房非常狭小、阴暗,住在里面很受拘束。罪犯内心充满了愤慨与不平,他认为这间小囚牢简直就是人间炼狱。在这种环境中,罪犯所想的并不是如何认真改造,争取早日重新做人,而是每天都要怨天尤人,不停叹息。
一天,牢房中飞进一只苍蝇,它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罪犯原本就很糟糕的心情被苍蝇搅得更加烦躁。他心想:我已经够烦了,你还来招惹我,是在故意气人吗?我一定要捉到你!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被捉到时,它就会轻盈地飞走。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依然无法捉到。最后,罪犯叹气道:“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
感慨之余,罪犯突然领悟到:人生在世无论称意与否,若能做到心静,则万事皆可释怀,若能做到心静,自己也绝不至于身陷囹圄。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天地宽。这就是解除人生躁乱的根本之道。如果我们在遭遇问题、困难、挫折时,能够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迎接生活中的一切,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无限宽广。
心灵的困窘,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同理,心灵的平和,也是人生最大的富足。一个人,倘若在外界的刺激中依然能够活得快乐自得,那么,他就能守住内心的那份清净。然而,我们多是普通人,每日穿梭于嘈杂人流之中,置身于喧嚣的环境之下,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清静呢?于是,我们之中的很多人需要寄托于外界刺激来感受自己的存在;于是,很多人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久久不能自拔;于是,很多人为求安宁,自诩为“隐者”,远避人群。殊不知,故意离开人群便是执着于自我,刻意去追求宁静实际是骚动的根源,如此又怎能达到将自我与他人一同看待、将宁静与喧嚣一起忘却的境界呢?
也就是说,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环境在于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行了吗?其实,这样的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然会是一团烦杂。何况既然使自己和人群隔离,同样表示你内心还存有自己、物我、动静的观念,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动静如一”的主观思想,从而也就不能真正达到身心俱宁的境界。
真正的心静之人,对于外界的嘈杂、喧嚣具有极强的免疫功能,他们听东西就像狂风吹过山谷造成巨响,过后却什么也没有留下;他们内心的境界就像月光照映在水中,空空如也,不着痕迹。如此一来,世间的一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便都宣告消失了,这才是真正的物我两相忘。
当然,以现实状况来看,绝对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锻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念,建立高尚的情操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开始,由己及彼,从心着手,静化灵魂,则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心静才能生智慧
这世间万物皆有心。天有天心,天心静,则万簌俱寂,幽然而静美;人有人心,人心静,则心若碧潭,静如清泉……须知,身静乃是末,心静才是本。其实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便可以聆听到外界的很多声音,一如风过竹林的簌簌色、雨打芭蕉的滴答声、窗外鸟叫虫鸣的啾啾声……人的心,多在静时较为敏锐,由此,外面的境界亦历历可辨。倘若我们在静谧之中能够多用些心,智慧便会从中而生。
听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某人在家中遗失了一只名贵手表,内心十分心急,遂请亲朋好友帮忙寻找。
于是,众人将家中的瓶瓶罐罐、箱箱柜柜都翻了个遍,但依旧毫无所获。最后,众人都累得气喘吁吁,只好稍作休息。手表主人感到非常沮丧,这时一位年轻人自告奋勇,要独自再去寻找。
他要求众人在房外等候,独自走进了房间,却坐在床上一动不动。
众人感到非常诧异,他不是要找手表吗,怎么一直不见他有所行动?所以大家也都静静地看着这位年轻人,想知道他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过了片刻,年轻人突然起身钻入床下,出来时手中拎着一只手表。
大家又喜又惊,纷纷问他:“你怎么会知道手表在床下呢?”
年轻人莞尔一笑:“当心静下来时,就可以听到手表的滴答声,自然便知道它在哪儿了。”
心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亦是一种智慧、一种思考,更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成本。若想做到心静,就必须具备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具备一份恬然和难得的悟性。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给鸟儿的翅膀缚上金子,它就再也不能直冲云宵了。”这个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处处充斥着诱惑,一个不留神,就会在我们心中激起波澜,致使原来纯净、澄清、宁静的心灵泛起喧哗和浮躁,我们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正所谓“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平心静气,心无杂念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我们做人,唯有高树理想与追求,淡看名利与享受,才能处身于浮华尘世而独守心灵的一方净土;才能坦对世间种种诱惑而心平如镜不泛一丝波澜。须知,唯有保持心的清静,我们才能书写一段精彩的人生。
保持平常心
生活就如同弹琴,弦太松弹不出声音,弦太紧会断,保持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我们普通人的心灵修炼也是如此,需要一份定力,不因荣而骄,亦不因辱躁,荣辱不惊,保持平常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它不是平庸,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坦白,是源于对现实清醒的认识。人生在世,最舒心的享受不一定是荣誉的满足,而是性情的安然与恬淡。因此,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解析生活,我们才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其实,我们本就是平常的人,过着平常的生活,只是有些时候,我们的心“不平常”了,我们刻意去追求一些虚无的东西,或者说我们把一些无谓的东西看得过重,于是我们开始忧喜交加、若疯若狂。这就让我们的身与心承载过大的负荷,所以多数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大家看看那些悟透人生真谛的人,他们总是把心放在平常处,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所以他们活得总是那么地恬然。
居里夫人想必大家都知道,她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她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呢?得奖出名之后,她照样钻进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把象征成功和荣誉的金质奖章给小女儿当玩具。一些客人眼见此景非常惊讶,而居里夫人却淡然地笑了,她说:“我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一样,只能玩玩罢了,绝不能永远地守着它,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多么精辟的一句话,不管是荣誉还是其它,你若是把它看得太重,一心想着它、念着它,对它的期望过高,那么心就一定会乱。于是出点成绩便沾沾自喜、洋洋自得,受了挫折就垂头丧气、哭天抢地,试想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又怎能安下心做事?所以说,人还是随性一些好,让心中多一点得失随缘的修为,这样,纵使身处逆境,我们依然能够从容自若,以超然的心情看待苦乐年华,以平常的心情面对一切荣辱。
人生在世,生活中有褒有贬、有毁有誉、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不足为奇,但我们对于这些事情的态度却需要有所注意。有一些人,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处之泰然,总能使平常心和开朗永驻心中;也有一些人面对突变而方寸大乱,甚至一蹶不振,从此浑浑噩噩。为什么受到同样的心理刺激,不同的人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在于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荣辱不惊。
事实上只要想明了、悟透了,我们每个人都做得到。我们根本不需要在意外界带给我们的刺激,就算我们现在身份卑微,也不必愁眉苦脸,完全可以快乐地抬起头,尽情享受阳光;就算我们没有骄人的学历,也不必怨天尤人,完全可以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根本不必去羡慕别人如何如何,只要我们拥有一份平和的心态,尽自己所能,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无愧于社会、他人和自己,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坚实厚重的。
当然,保持平常心不是要我们彻底地安于现状。人类的伟大在于永不休止地追求和渴望,历史的嬗变在于千百万创造历史的人们永无休止地劳作。生命是一个过程,而生活是一条小舟。当我们驾着生活的小舟在生命这条河中款款漂流时,我们的生命乐趣,既来自对伟岸高山的深深敬仰,也来自于对草地低谷的切切爱怜;既来自于与惊涛骇浪的奋勇搏击,也来自于对细波微澜的默默深思,这就是平常心。
常为心灵除尘
我们在世间走得太久,心灵便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上尘埃,使原来洁净的心灵受到污染和蒙蔽。所以,我们应该时刻修正自己的身心,及时清除心中的杂质,洗涤心灵的污垢,让自己纯净的心灵重新显现。如此,我们便可行得正,坐得端,无烦恼。
其实人心就好比一面镜子,只有拭去镜面上的灰尘,镜子才能光亮,才能照清人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要常常为自己的心灵除尘,以求还原我们纯真、善良的本性。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槃陀迦,本性十分愚笨,怎么教都记不得,连一首偈,他都是念前句忘后句,念后句忘前句的。
一天,佛陀问他:“你会什么?”
周利槃陀迦惭愧地说道:“师父,弟子实在愚钝,辜负了您的一番教诲,我只会扫地。”
佛陀拍拍他的肩头说:“没有关系,众生皆有佛性,只要用心你一定会领悟的。我现在教你一偈,从今以后,你扫地的时候用心念‘拂尘扫垢’。”
听了佛陀的话,愚钝的周利槃陀迦每次扫地的时候都很用心地念,念了很久以后,突然有一天他想道:“外面的尘垢脏时,要用扫把去扫,而内心污秽时又要怎样才能清扫干净呢?”
就这样,周利槃陀迦终于开悟了。
禅者认为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有情众生都应随时随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叶,即所谓“拂尘扫垢”,还自己一片清静。
其实,人之初,心本净,刚出生的小孩,心地是多么纯净,多么透明,那份天真多么可爱,让人忍不住要去爱怜。但是随着他们的长大,很多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可爱,到后来甚至十分令人讨厌,这是为什么?为何保持一份内心的洁净是如此困难?红尘浊世,是什么改变了我们?是它们,是生活中的财、色、利、贪、懒……它们时刻潜伏在我们的周围,像看不见的灰尘一样无孔不入。时间长了,不去清扫,我们的心上就会积着厚厚的一层,灵智被蒙蔽了,善良被遮挡了,纯真亦不复见了。
那些尘埃,颗粒极小、极轻。起初,我们全然不觉它们的存在,比如一丝贪婪、一些自私、一点懒惰,几分嫉妒、几缕怨恨、几次欺骗……这些不太可爱的意念,像细微的尘灰,悄无声息地落在我们心灵的边角,而大多数的人并没注意,没有及时去清扫,结果越积越厚,直到有一天它们完全占满了我们的内心,我们便再也找不到自我了。
是的,落叶之轻,尘埃之微,刚落下来时的确难有感觉,但若是存得久了、积得多了,你还不去清扫,那就是对自己太过放纵了。诚然,在生命的过程中,也许我们无法躲避飘浮的微尘,但千万不要忘记随时做个清理。
淡泊的意境并非遥不可及
人心如长河,常在流转荡漾,难得片刻安宁。用庄子的话说,叫做“日与心搏”。很多人都是这样,内心澄净的时候少,燥乱的时候多,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与内心的搏斗之中:有所得之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有所失时,则伤心欲绝、不能自已;心有所虑,食不下咽、辗转难眠;心有所思,眉黛紧锁、日渐憔悴……得失爱恨,无不心潮迭起,心态失衡,久久无法平静。人若是这样活着,累不累?
其实,真的很累。然而,人活着,就要经历这个世界的沧桑变幻,就要体会这人世间的得失爱恨、是是非非,我们很无奈,因为这是一种必然,我们无力改变。不过,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情由心生,如果说我们能让自己的心释然一些,淡看春花秋月,淡看沧海桑田,淡看人世间的是是非非、错综复杂,我们就能卸下那份负累,活得恬然自得,悠然自在。
然而,人性毕竟太过软弱,常经不起喧嚣尘世的折磨。于是我们之中有些人贪恋富贵,遂被富贵折磨得寝食难安;有些人沉迷酒色,从此陷入酒池肉林,日益沉沦;有些人追逐名利,致使心灵被套上名缰利锁,面容骤变,一脸奴相……试想,倘若我们心中能够多一些淡薄,能够参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是不是就能在宁静中得到升华,抛弃尘滓,让心从此变得清澈剔透?
这是不言而喻的,你看那古今圣贤,哪个不是以“淡泊、宁静”为修身之道?在他们看来,做人,唯有心地干净,方可博古通今,学习圣贤的美德。若非如此,每见好的行为就偷偷地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一句好话就借以来掩盖自己的缺点,这是不能领悟人生大境界的。
近期,读了林怀民的《跟云门去流浪》、赖声川的《赖声川的创意》以及和蔡志忠的《天才学习法》。
这三个人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
林怀民,被誉为融东西方舞蹈、舞台剧于一炉的第一人;赖声川的舞台剧则以不断推陈出新广受赞誉;蔡志中的漫画将先贤的智慧从晦涩的古文中释放出来,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可以说是传承古文化的一大功臣。
你去细品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这三个人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都懂得:“静心”。
林怀民将太极和静坐编入了舞者的日常训练课程;赖声川发现了创意来自生活的经验和静心的修炼;蔡志忠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被佛、道两家的思想所熏陶,由此境界不断提升。
可以说,这些人的成功,都源于他们突破了世俗和自我的框框。
读书修学,在于安于贫寒心地安宁。美文佳作,却是人间真情。心地无瑕,犹如璞玉,不用雕琢,而性情如水,不用矫饰,却馥郁芬芳。读书寂寞,文章贫寒,不用人家夸赞溢美,却尽得天机妙味,体理自然。
可见,淡泊的意境并非遥不可及,重点在于认清淡泊的真义。对于淡泊的错误解读有两种,一种是躲避人生,一种是不求作为,前者消极避世、废弃生活之根本,却冠冕堂皇地冠以淡泊之名,淡泊由此成了一种美丽的托辞;后者将淡泊与庸碌相提并论,扭曲真意,于是淡泊不幸沦为不求上进、不求作为的借口,实在亵渎这种超脱的意境。
其实淡泊并非单纯地安贫乐道。淡泊实为一种傲岸,其间更是蕴藏着平和。为人若能淡看名利得失,摆脱世俗纷扰,则身无羁勒,心无尘杂,由此志向才能明确和坚定,不会被外物所扰。
淡泊不是人生的目标,而是人生的态度。为人一世,自然要志存高远,但处世的态度则应尽量从容平淡,谦虚低调,荣辱不惊,在日常的积累中使人生走向丰富。当人生达到一定高度时,再回归平淡,盛时常作衰时想,超脱物累,与白云共游。
淡泊宁静所求的是心灵的洁净,禅意盎然。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有云:“尔来不得明心见心性,皆由忙乱覆却本体耳;古人云,静见真如性,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现,岂虚语哉。”由此可见,淡泊生于心的宁静,倘若内心焦躁,即便我们有心修行淡泊的境界,亦是枉然,更别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了。相反,倘若我们内心宁静,就不会流连于市井之中,不会被声色犬马扰乱心智。心中宁静,则智慧升华,我们的灵魂亦会因智慧得到自由和永恒。
所以别忘了告诉自己:
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