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中后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圣人孔子,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生活的时代距孔子去世有一百多年。生于邹鲁之地的孟子深受儒学熏陶,非常服膺孔子的人格和思想,私淑孔子,并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字子思)的门人。孟子在继承和宣传孔子、子思思想主张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并自成一派,成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当时天下大乱,兼并战争接连不断,孟子为实现救治天下的愿望,主张“性善”论、“仁政”说,秉持“民贵君轻”等思想,以其雄辩的口才和“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气势游说天下。孟子先后游说邹、齐、宋、滕、魏等诸侯国,试图推行自己的主张。在游说诸国时,孟子对君主的施政往往指责较多,但亦有引导和鼓励;在游说时遇到的与儒家主张相悖的一些思想家,孟子也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批判。在陈述自己的思想主张时,孟子喜欢用比喻或类比的方式,言辞犀利、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思想深刻;在反驳他者的思想主张时,亦陈词尖锐,势不可挡。
孟子虽然对自己的思想主张非常自信,但是战国时期的统治者大多认为孟子的思想“迂远而阔于事情”,即不切实际、无法快速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大多对他仅仅礼遇之。因此,孟子虽然在外游说了几十年,但其政治主张并没有真正实现。孟子晚年被迫接受了这个现实,于是他回到家乡,专心致力于授徒教学,传授儒家思想。同时,他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编订《孟子》一书,这是我们今天了解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思想的核心文本。
《孟子》今存7篇,每篇分上、下卷,共14卷。宋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列入儒家的《十三经》,又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成为古代儒者士子的必读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