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痰瘀同病辨治
痰瘀为津血失于正常输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津血本属同源,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经脉之内者为血,布散于经脉之外、组织间隙之中的则为津液,二者通过脏腑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如《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痈疽》云:“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伤寒论》说:“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说明血以津液生。而姜天叙所谓“津液者,血之余”,又指出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不仅可以津凝为痰,血滞为瘀,且痰与瘀常可兼夹同病。
临证所见,导致痰瘀同病的疾病虽多,但俱可遵循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处理。同时还必须注意不能一味见痰治痰、见瘀治瘀,要审证求因,辨其病性、病位、病势,辨证施治。
一、攻邪治标,化痰祛瘀
见痰治痰,见瘀治瘀,痰化瘀散则病自已。这是无可非议的对应性治疗,虽属治标之计,实寓治本之道。因“邪去则正安”,既有利于脏腑气血功能的恢复,又可阻断痰瘀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痰瘀的相伴为患,在具体治疗时尚需分清二者先后及主次关系,抑或是痰瘀并重,确定化痰与祛瘀的主从,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虽然主次有别,但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活血;瘀祛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谓“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若痰瘀并重则当兼顾合治,分消其势,使其不致狼狈为患。同时应注意不可孟浪过剂,宜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血阴阳,变生坏病。选药以平稳有效为原则,慎用毒猛辛烈之品。
二、从本图治,调补五脏
此即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理。因痰瘀的生成,实缘五脏功能之失调,津血不归正化变异而成。故调整五脏功能,扶正补虚,则痰瘀自消,所谓“不治痰而痰化,不治瘀而瘀祛”是也。因气血冲和,百脉流畅,自无生痰停瘀之患,故景岳谓:“治痰当知治本,则痰无不清,若但知治痰,其谬甚矣。”王肯堂亦曰:“虚证有痰,勿治其痰,但治其虚,虚者既复,则气血健畅,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提示了治本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标本同治,消补兼施,综合应用于临床,又可有助于邪正合治,提高疗效。
三、疏利气机,助消痰瘀
痰瘀是津血停聚所成,津血赖气化以宣通,故痰瘀病变与气滞密切有关,此即“气滞则血瘀痰结”。因“气行则痰行”“气行则血行”,所以治疗痰瘀同病一般应配理气药,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助化痰祛瘀药发挥效应。这就是“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之而顺矣”“凡治血者必调气”之意。另一方面,痰瘀既停又复阻碍气化功能,导致气滞加重,因此,化痰祛瘀尤为针对性措施,痰瘀去则气自顺。诚如《医碥》所说:“气本清,滞而痰凝血瘀则浊矣,不治其痰血则气不行。”
四、求因定位,辨证分治
由于痰瘀的生成既可因于邪实,亦可缘于正虚,病变涉及脏腑、肢体、骨节、经络、九窍。故对痰瘀的治疗不仅有轻重缓峻之分,还应审证求因,在化痰祛瘀的基础上,配合相应治法。因邪实所致的寒痰瘀阻者,当温通祛寒;痰热瘀阻者,当清热凉血;风痰瘀阻者,当祛风和络;燥痰瘀结者,当润燥滋液;湿痰瘀阻者,当苦温燥湿;痰气瘀阻者,当理气解郁。因正虚所致的又当据证配合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法。同时必须区别脏腑病位治疗,痰瘀阻肺者,当宣利肺气;痰瘀心脉者,当养心通脉;脾胃痰瘀者,当健脾和胃;肝胆痰瘀者,当疏肝利胆;肾虚痰瘀者,当补肾培元;痰瘀阻窍者,当开窍醒脑;痰瘀络脉者,当宣痹通络;痰瘀结聚者,当软坚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