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编写说明

中医各家学说是介绍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学术源流的一门综合性提高课程。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各异,临床经验各有擅长,他们在对中医理论继承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这一理论体系,并使之向纵深发展,各家学说反映了历代中医学术发展成就,因此,中医各家学说也是一门具有学术史学特征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了中医学各门课程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理论水平,丰富临床知识,为今后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打下扎实基础。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和研究性。

本教材根据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大纲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历版规划教材的内容,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教学改革经验和研究进展,并充分汲取各版教材之长编写而成。

这次教材编写分上篇、中篇、下篇、附录四部分。上篇为总论,主要介绍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的形成、发展以及学习方法。中篇为中医学派,充分汲取各版教材对学术流派研究的成果,根据学派划分的定义,分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伤寒温病研究诸家、汇通思潮影响下诸家介绍,并以学说传承为线索,对各学派传承中的主要医家择要介绍,以期更好地展现学派发展之全貌,并补下篇医家各论因篇幅所限之不逮。下篇为医家各论,详述汉唐迄民国初期33位医家的学说。书末附有《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生平著作简表》,选取战国时期至清末民初医家共218人,供读者查阅、参考。《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生平著作简表》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教研室制作。

本次教材编写,中医学派独立成篇,以期能充分地反映中医学派研究的成果,明确学说、学派、流派的概念,厘清不同学派发展的源流、传承体系及与其他学派的关系,更清晰地反映中医学说传承演化的脉络,历史地、客观地、科学地反映中医学术流派的特征和规律。

下篇在历代医家的选择上,侧重于医学理论及临床证治方面有重要贡献的著名医学家,兼顾妇科、儿科、外科等不同学科的代表性医家。医家的编排以其生活的朝代先后为序,大致分为汉唐、宋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四个历史时期,并简述了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和时代背景对中医学术思想及各家学说发展的影响。

结合课程特点,教材中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本教材将同时配套数字化教材。

本次教材编写,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实施,首先召开编委会,经过主编会议集体讨论,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多次教材编写工作研讨会,针对教材的主要学术观点、编写体例充分讨论,达成基本共识后,拟定编写提纲,然后分工编写,最后召开审定稿会议集体讨论定稿。

本次教材编写分工如下:上篇总论由尚力、李萍编写;中篇第一章、第二章由戴铭、孙丽英编写,第三章第一节由李应存编写,第二节由李成年编写,第三节由赵艳编写,第四节由张星平编写,第五节由李成年编写,第六节由刘渊编写,第七节由李萍编写;下篇第一章第一节由尚力、郑国银编写,第二节由胡方林编写,第三节由吕凌编写,第二章第一节由尚力、杨丽娜编写,第二节由郑国银编写,第三节由叶瑜编写,第四节由胡素敏编写,第三章第一节由李应存编写,第二节由张璐砾编写,第三节由张星平编写,第四节由李丽编写,第五节由叶瑜编写,第六节由汪剑编写,第七节由刘巨海编写,第四章第一节由杨丽娜编写,第二节由尹德辉编写,第三节由李成年编写,第四节由吴小明编写,第五节由周俊兵编写,第六节、第七节由张俐敏编写,第八节、第九节由刘晓芳编写,第五章第一节由邓月娥编写,第二节、第三节由张建伟编写,第四节由崔瑞琴编写,第五节由刘巨海编写,第六节、第七节由刘成丽编写,第八节由万四妹编写,第九节由孙丽英编写,第十节由杨丽娜编写。

感谢全体编委付出的辛苦,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教材编写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请各院校不断总结经验,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提高。

中医各家学说编委会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