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或更早。在甲骨文中,“阳日”“晦月”等表述便是关于阴阳的描述。西周末期人们用阴阳来解释季节更替、地震等自然现象。阴阳作为哲学概念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并且被运用到各学科领域。《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疾病的防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一)阴阳的含义
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朴素的,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人对各种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矛盾的事物或现象,如寒热、明暗、昼夜等,就以日光的向背加以引申:向日的地方光明,温暖;背日的地方黑暗、寒冷。因此,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在此基础上,取象比类,把向日和背日所具有的种种现象与特征抽象出来,分别归属于阳和阴。于是天地、日月、昼夜、水火、上下、升降、内外、动静等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都以阴阳来概括。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也是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力量的概括。正如《类经·阴阳类》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古人对阴阳的理解建立在物质的运动变化上,并用阴阳的变化来解释某些难以阐明的自然现象,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至此,阴阳的概念便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发展到认为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而且彼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并且自然界的阴阳运动都有着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当其规律发生紊乱,自然界就会发生某些改变或灾害。
古代医学家将阴阳学说引入中医学,用以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规律。因此,阴阳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始终。从古至今,阴阳学说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它对中医学产生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二)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划分
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所具有的阴阳属性,是由该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位置、趋势等因素所决定的,有规律可循,既不能任意配属,也不可随便颠倒或置换。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阳学说认为,“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阴”则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或现象。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的阴阳属性,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都属于阳;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衰退的都属于阴(表2-1)。
表2-1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举例)
(三)阴阳的特性
1.阴阳的普遍性 自然界中各种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阴阳,因此宇宙间所有相关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加以概括。阳具有炎热、积极、向上、进取、刚强等特性,凡是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概括为阳;阴具有寒冷、消极、向下、退缩、阴柔等特性,凡是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概括为阴。阴阳的属性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而是普遍存在于各种事物和现象中,代表着相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相关性 虽然我们可以用阴阳的属性来区别世间万物,但必须指出,用阴阳来概括或区分事物的属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现象,或是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如水与火,天与地,男与女等。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由于彼此间缺乏比较的基本条件,因此无从划分阴阳,例如外与寒,昼与降都是不能分阴阳的。
3.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阴阳属性的划分,取决于双方在性质、位置、趋势、强弱等方面的比较。当比较的对象、时间、范围等发生变化时,比较的结果也往往发生变化。因此,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显著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正如寒证和热证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当病变的寒热性质发生改变时,证候的阴阳属性也随之而改变。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一方面是因为事物的不断运动,双方已倚伏着相互转化的因素,这是转化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事物转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
(2)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阳两类属性,而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又可以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中有阴阳可分,阳中也有阴阳可分,如此分下去,以至无穷。这种阴阳中可以再分阴阳的特性,主要是源于阴阳的“互根互藏”关系,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了另一方。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含有阴和阳两种不同属性的成分,比如就昼夜而言,昼为阳,夜为阴;而白昼中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图2-1),就充分展现了这一思想。
(3)比较中分阴阳 阴阳的属性是在比较中确定,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以脏腑而言,脏为阴,腑为阳;以五脏所在的位置而言,五脏中的心肺位于膈以上,属阳;肝脾肾居膈以下,属阴;春天若与冬天比较,则气候温暖的春天属阳,寒冷的冬天属阴;春天若与夏天比较则其气凉而属阴。可见,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的特点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揭示和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2-1 太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