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脏腑、器官、经络、肌肉、皮毛、筋脉、四肢百骸、气血津液等,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及社会环境的过程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和沟通,将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皮毛、筋肉、骨骼等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完成各项生理活动。如心与小肠相表里,主血脉和神志,其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神清气爽,面色红润光泽,脉搏和缓有力。再如脾与胃相表里,主运化和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脾之运化功能正常,则为化生精、气、血等提供充足的养料,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五脏又分别与喜、怒、忧、思、恐等情志活动有关,各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可以对不同的脏腑产生影响。在护理上,可以通过各脏腑与器官、肌肉、皮毛、筋脉、四肢百骸之间的关系,观察病情变化,找出所属脏腑之间的关系,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通过情志护理,可以调畅脏腑气机,有助于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

这种整体性同时也表现在病理方面。人体是一个内外紧密联系的整体,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因“肝开窍于目”,如肝(阴)血不足,会导致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等症。因“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可出现口舌生疮或糜烂。因“肾开窍于耳”“肾主骨,其华在发”“齿为骨之余”,肾虚可致听力下降,头发早白,牙齿松动,骨质疏松。脏腑之间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不仅会出现本脏的病变,而且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腹痛腹泻等症。因此,五脏之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护理患者时不能孤立地只看局部病症,单纯地进行对症处理,而要根据脏腑与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全面整体地护理患者,如给予莲子心泡茶饮,清心泻火,缓解口舌糜烂;通过情志护理,使肝气调畅,有助于脾胃功能的发挥;通过补肾,可以缓解耳鸣耳聋、牙齿松动等症。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统一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包括人与季节、人与昼夜、人与环境的统一。关于季节、昼夜、地理环境等对人体影响的论述尤多。如《灵枢·邪客》中说:“人与天地相应也。”自然界的任何变化,如时令的交替,气象的变迁,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均可使人体产生一定的生理和病理反应。人体为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在生理上必须做出适应性的调节。如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在夏热之时,人体以出汗散热来适应,而天气寒冷时,人体为了保温,腠理就密闭而少汗。所以在护理上应注意,夏天人体腠理开泄,解表不可发汗太过,而冬令季节,要注意保暖。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阳气在白昼偏盛且趋于表,夜间偏衰而趋于里,故疾病在一日内呈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规律,为护理上加强夜间病情观察提供了依据。

2.人与环境和谐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功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温暖而湿润,故要保持居室干燥通风,饮食有节,如成都人喜好吃麻辣火锅的饮食习惯,正是抵御潮湿侵袭的一种调节方法;北方地区,地势高而多山,气候寒冷干燥,人体的腠理多致密,故要多补水,多吃水果蔬菜,在起居护理方面要注意居住环境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三)人与社会关系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与社会环境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一般说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力的社会支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精神振奋,勇于进取,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可使人精神压抑,或紧张、恐惧,从而影响身心功能,危害身心健康。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等,可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与稳定,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导致死亡。故《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所以,在护理工作中,不但要做好患者本身的护理,而且要在家庭、社区、社会等层面给予相应的护理指导,以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