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外科学的发展及成就
医学的发展同社会、文化、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古代医学起源于古代文明中心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前700~前600年,希腊人吸取埃及和亚洲的文化,成为后来罗马及欧洲医学的发展基础。
外科学(surgery)这一英文名由希腊文cheir(手)和ergon(工作)组合而成,其原来的含义为手工、手艺。因为远在原始公社时代,“外科医师”仅能做些诸如体表止血、拔除人体内的箭头等简单的医疗操作,所以被看作是一种手艺或技巧。
前3000~前1500年,“外科医师”便能做断肢、眼球摘除手术。外科学最初的奠基人,古希腊的伟大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60—前377)将伤口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两种,他在手术前严格要求清洁,手术中用煮沸的雨水清洗伤口,使伤口容易愈合。塞尔萨斯(A.C.Celsus,1世纪)首先用丝线结扎血管,对炎症的红、肿、热、痛四大症状的描述仍沿用至今。盖伦(C.Galan,130—210)区别了动脉和静脉,创用扭绞法制止血管的出血。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写出举世闻名的《医典》,其中记载了骨折时石膏绷带固定法、肿瘤的治疗原则等许多问题。
在宗教信条和经院哲学统治下的中世纪,严禁尸体解剖,不准做流血的手术,使外科学的发展处于低谷时期。直到欧洲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后,旧制度的桎梏被冲破,外科学迎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从19世纪40年代起,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止血、输血等问题,现代外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手术疼痛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846年Morton首先使用乙醚全身麻醉;1892年Schleich用可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但因其毒性高,不久即由普鲁卡因所代替。此后,麻醉药物及麻醉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伤口感染也曾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重大困扰之一。1846年Semmelweis首创在检查产妇前用漂白粉洗手,使产妇死亡率由10%下降为1%,这是抗菌术(antisepsis)的开端。Lister是公认的外科抗菌的创始人,1867年他创用石炭酸溶液冲洗器械,使截肢术的死亡率由46%下降至15%。1877年Beergmann采用蒸汽灭菌法,并对布单、敷料、手术器械的灭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现代外科创建了无菌技术,使抗菌法(antisepsis)演进到灭菌法(asepsis)。1889年Furbringer倡导手臂消毒法。1890年Halsted倡议戴灭菌橡皮手套进行手术,使无菌技术进一步完善。1929年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Domagk提倡应用百浪多息(磺胺类),使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手术出血也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872年Wells介绍了止血钳。1873年Esmarch在截肢时首先使用了止血带。1901年Land-Steiner发现了血型,开创了输血方法。1915年Lewisohn用枸橼酸钠加入血液中防止凝血,以后又建立了血库,为手术的广泛开展打下了基础。
自先后发现青霉素和百浪多息后,新的各种抗生素不断地合成,外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低温麻醉、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为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道路;60~7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创伤、整复和器官移植外科的前进;70~80年代后,现代外科微创理念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最近,第三代机器人手术系统(robotic surgical system)问世,其特点是精确性高、灵活性好,已在少数大型医院应用。为了提高外科危重患者救治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近年来有关损伤控制外科、快速康复外科及日间手术等观念不断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1世纪是生物和信息的时代,随着克隆技术、纳米技术、基因工程和组织细胞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毫无疑问,外科学将会取得更大更快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