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病情性质

针灸方法治疗疾病,必须详察病情,选择适应证,不可盲目应用。要从病情实际出发,是否宜针宜灸、宜补宜泻,均须详辨。

(一)危重证候慎刺

《灵枢·五禁》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此“五夺”皆属元气耗伤、气血大亏的病候。上述表明临床上有许多病症在针刺时须谨慎,注意补泻方法,否则易导致不良后果,古代这些经验也值得借鉴。

(二)气散脉乱禁刺

《素问·刺禁论》曰:“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灵枢·终始》亦曰:“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是谓失气也。”说明针刺前后,患者的起居、饮食等方面是不可忽视的。若不了解禁忌,妄施针刺,就会导致不良后果。

(三)疾病性质宜忌

《灵枢·终始》曰:“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这是根据病情的虚实以区别针刺深浅来进行补泻的例证。病情有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临床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不同刺灸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一般表证者宜浅刺,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疾出针;里证者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证者用补法,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可多针;实证者用泻法,表实者宜浅刺,里实者可深刺;寒证者宜深刺,久留针;热证者宜浅刺、疾出,并可刺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