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因而是历代中医教育的核心。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办中医药高等教育以来,《伤寒论》一直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课程,既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也是中医临床技能的提高课。本教材继承、发扬了全国历版教材优点,全面保留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伤寒论》的原创性思维和运用经方的特色与优势。
本教材的原文,以明·赵开美复刻本《伤寒论》为蓝本,并参照刘渡舟教授等点校的《伤寒论校注》。为培养学生自学古典医籍的能力,《伤寒论》原文采用繁体字。本书为横排,故将原文中之“右×味”改为“上×味”。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其中,总论为全书的概括性论述,阐述《伤寒论》成书的历史背景、学术渊源、学术沿革、学术体系及学术观点,对《伤寒论》的学习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各论共列八章,自《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为本教材的主体。为了便于学生自学,原文依证归纳,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分类编写。因归类关系,条文位置作了前后调动,但条文序号不变,悉以赵本《伤寒论》为准。各论部分每章设概说,对本章之重要内容进行概括性论述。各章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若干节,将相关条文分列其下。每条条文进行诠释,行文的顺序为【原文】【词解】【提要】【解析】【方义】【临证要点】【明经指要】。【解析】【方义】【明经指要】适当阐发学术见解。为便于读者了解《伤寒论》成书的历史背景及学术渊源,特将《伤寒杂病论》原序列于篇首。为了便于学生查阅及对方剂的记忆,将条文索引、方剂索引、古今度量衡换算、长沙方歌括等作为附录列于书后。此外,在总论中,新增“抗击新冠疫情的胜利彰显了《伤寒论》永恒的价值”内容,突出了本教材的思政建设特色。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为:总论和各论各章的“概论”由王庆国、刘敏、陈建编写;各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由王庆国、周春祥、刘敏、韦姗姗、任存霞、陈建、曹灵勇、吴中平、张秋云、刘新编写,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由王振亮、谭颖颖、袁勇、鲁法庭、张沁园编写,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由谢雪姣、董妍妍、刘树林、陶春晖编写,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由何丽清、赵鲲鹏、李卫强编写,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由谷松、阚俊明、陈静、赵红玉、郭超峰编写,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由李永民、王莹、张涛、柯向梅编写,第七章“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八章“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及附录部分由柳成刚、张广梅、王安军、王荣编写,学术秘书由刘敏兼任,并协助主编做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本教材数字化内容由王庆国负责,所有数字化编委会成员积极参与。
《伤寒论选读》编委会
2021年5月